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4Z3-E0211)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吴增晖夏虹王善琛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融合器
  • 4篇椎间融合
  • 3篇融合术
  • 3篇椎间融合器
  • 3篇微创
  • 2篇腰椎
  • 2篇生物力学
  • 2篇脊柱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1篇单枚椎间融合...
  • 1篇植骨
  • 1篇植骨融合
  • 1篇植骨融合术
  • 1篇植入
  • 1篇置入
  • 1篇融合手术
  • 1篇生物力学研究
  • 1篇手术
  • 1篇术式

机构

  • 5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尹庆水
  • 5篇王建华
  • 4篇吴增晖
  • 4篇夏虹
  • 3篇王善琛
  • 1篇刘启宇
  • 1篇李树林
  • 1篇廖穗祥
  • 1篇陈立业
  • 1篇赖震

传媒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单枚椎间融合器并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对单枚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建立以下力学模型:A组:双侧开窗+双枚融合器置入+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B组:单侧小关节切除+单枚融合器斜向置入+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C组:单侧开窗+单枚融合器置入+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D组:单侧开窗+单枚融合器置入+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生物力学平台上测试各试验组在不同工况下的ROM值。结果A组的固定最稳固,各工况下ROM值最低。B组的前后抗弯ROM值与A组差异无显著性,其左右侧弯和旋转方向的稳定性较A组有所降低。与B组比较,D组的前后弯曲性能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其左右侧弯方向的ROM低与B组。两组的抗旋转ROM值差异无显著性。C组的左右抗弯及抗旋转性能均差于B、D组。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是一种力学性能较为优良组合,可以替代单侧斜向融合器并同侧椎弓根钉棒技术用于下腰椎微创手术。
王建华夏虹吴增晖廖穗祥尹庆水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器微创性生物力学
可注射人工骨融合器的研制及其在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新型融合器在下腰椎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行设计一种用于TLIF手术的微创腰椎椎间融合器,将其应用于Xtube下的微创TLIF手术,共8例,各植入融合器1枚。并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随访观察术前、术后有无融合器松动、下沉、椎间隙感染等情况。采用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5±4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28±55)ml。术前评分(16.1±2.5)分,术后评分(27.7±1.6)分,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9.9%。随访12~18个月,未出现融合器移位、下沉、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新型微创融合器使用不需要另取髂骨,适合在微创手术中应用,初步疗效肯定。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晖李树林王善琛
几种微创椎间融合术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微创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5具人新鲜尸体脊椎标本L4,5节段为受试节段,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每具标本施术前、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进行比较。结果各固定方式的ROM值均小于受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各状态下ROM值最低,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相比,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旋转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与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比较,ROM值在右侧屈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LIF后路辅助固定方式均可有效增加腰椎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其中双钉棒效果最好,同侧单钉棒加关节螺钉次之,同侧单钉棒再次,对侧单钉棒效果较差。
王建华王善琛陈立业夏虹尹庆水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生物力学
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比较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植入术与单纯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对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 24例共35个腰椎节段接受椎间融合手术,其中18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单纯椎间植骨;17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后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共置入融合器26枚(双枚植入9例,单枚植入8例)。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主要出现在术后3~6个月,丢失率为24.80%;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早期丢失较少,丢失率为18.65%。结论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各有特点,前者手术费用低,但患者下地负重时间较迟,在术后近期应加强保护,以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后者术后即刻稳定性好,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慎重选择,必要时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选择大接触面的低应力融合器,以降低应力集中引起的迟发性融合器下沉。
王建华尹庆水吴增晖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
微创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下置入自行设计的下腰椎微创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的下腰椎椎间融合器宽度女性为7mm,男性为8mm。72具年龄32~66岁的成人腰骶椎干骨标本,将L4、L5和S1的上关节突由内向外分作3等份后分别测量上关节突内缘点及另外2个等份点与脊椎中线的距离,获得保留小关节与小关节切除1/3及2/3后的骨窗宽度。结果:保留小关节时,L3/4、L4/5、L5/S1的骨窗宽度男性分别为7.2±1.7mm、8.8±1.7mm、10.6±2.2mm,其中>8mm者分别占83.3%、88.9%、94.4%,女性分别为6.1±1.7mm、7.5±1.7mm、9.7±2.4mm,其中>7mm者分别占75.0%、88.9%、91.7%;将小关节切除1/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9.3±1.5mm、11.8±1.5mm、13.1±2.1mm,其中>8mm者分别占91.7%、100%、100%,女性分别为8.2±1.3mm、10.7±1.7mm、12.1±2.3mm,其中>7mm者分别占88.9%、100%、100%;小关节切除2/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11.8±2.1mm、14.1±2.4mm、16.1±3.3mm,均>8mm,女性分别为10.7±2.2mm、13.2±2.1mm、15.2±3.5mm,均>7mm。结论:新设计的融合器可以通过内窥镜工作管道,理论上可在椎板小开窗条件下置入L4/5、L5/S1椎间隙。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王善琛刘启宇赖震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腰椎解剖学测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