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2YBA116)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刘伟生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辞赋
  • 2篇叙事
  • 1篇地域性
  • 1篇帝国
  • 1篇电视
  • 1篇电影
  • 1篇杜甫
  • 1篇心境
  • 1篇叙事研究
  • 1篇叙事艺术
  • 1篇玄言
  • 1篇薛道衡
  • 1篇意象
  • 1篇影像
  • 1篇语汇
  • 1篇盛唐
  • 1篇诗赋
  • 1篇史通
  • 1篇世变
  • 1篇颂美

机构

  • 11篇湖南工业大学

作者

  • 11篇刘伟生

传媒

  • 2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天中学刊
  • 1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艺术探索
  • 1篇莆田学院学报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刘知几辞赋观的史家立场及其意义
2015年
《史通》关于文学的评论多因辞赋而起。围绕史不载赋的问题,刘知几批评了辞赋无裨劝奖、凭虚失实、繁缛绮靡、累屋重架等种种缺点,并屡屡以"雕虫小技"指称辞赋。但他也看重讥时刺世的赋作,也承认文采的重要,并认定史书的序传发迹于《离骚》。《史通》对辞赋的评价根源于刘知几严肃而执著的史家立场与忤时嫉俗的个性情怀。《史通》关于辞赋的评价,忽略了文学之士在历史中本有的地位,忽略了文学作品言志缘情的功用,也轻忽了史书以文传人的功效。但刘知几辞赋观的价值恰恰在于他坚定而严格的史家立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批判意识与独立精神。这种立场与精神不光是史学的旗帜,也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辞赋的功用、并探究其兴衰的规律与独有的个性,提供了别样的视角,此外还在客观上呼应并开启了文学思潮中关于质实切用的理论主张。
刘伟生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辞赋观
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被引量:2
2015年
影像屈原的建构既要有多元充足的类别与生动丰满的个案,也要尽可能让一些经典个案富含多层的意蕴。影像屈原体类建构的主流目标应该是正格的历史悲剧。从悲剧主体来看,它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从悲剧本身的类别与层次来看,它既是社会政治的悲剧,也是历史文化的悲剧与道德理想的悲剧。影像屈原的构建终归要落实到叙事艺术上来,其中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与话语方式的讲求,要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文学与影像的互动。
刘伟生
关键词:戏剧电影电视
李杜赋及诗赋地位的变迁被引量:1
2016年
李白《明堂赋》《大猎赋》,杜甫"三大礼赋"及《封西岳赋》,均属光赞盛美之作。真正能表现李杜个人性情的是咏物自喻、写景抒怀之作。李白《大鹏赋》、杜甫《雕赋》,既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宏观写照,也切合着国家形象的时代建构,并以其高远的境界与卓异的品质感染着历代读者。李杜赋作的体制风貌同而又异。"同"在:假赋试才以求仕进,以散驭骈以为新变。"异"在:李白与心徘徊,以文驭诗、化诗入赋,以至诗赋难分,由此可见赋体新进的承继与预告;杜甫随物宛转,刻意锤炼、化赋入诗,乃至以赋为诗,留给赋史的是超越传统的失败与警示。自李杜始诗取代赋而成为文坛主流。诗赋地位的消长主要由诗赋本身的体式特征所决定,也与外部环境有关。
刘伟生
关键词:杜甫
五代赋家赋作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2017年
五代辞赋题材多样,主题多元,除传统的颂美与讥刺外,更多乱世感伤与怨愤,以及虚无与娱乐心境。五代辞赋罕见长篇大赋,律赋风格由典重持正而转为凄美哀伤、修整甜俗。五代辞赋题材内容与艺术风貌的形成,与赋体自身演变规律有关,也多少受到时代政局、科考、经济文化乃至地域因素的影响。五代科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自晚唐以来辞赋创作尤其是律赋创作的裂变:一面是对技艺范式的强调与竞奔之风的普遍,一面是对科考功令的游离与真我人性的发抒。五代经济文化如雕版印刷、宗教、绘画艺术、野史小说,也影响了辞赋创作。
刘伟生
关键词:辞赋
初唐赋的承传与新变被引量:1
2013年
初唐辞赋从赋家的性情与主张,到辞赋文本的体式与风貌,以及与之关联的王朝的文化政策与赋家的生存状况,莫不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境况。初唐赋论一开始就有了合气质与清绮两长的高远目标,赋家与赋论家们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着努力,尽管这一目标终归没有实现,但它本身就五彩纷呈,引人入胜,并为唐赋的前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作实践方面,或以颂美讽谏为旨归,或任一己独到之气慨;多唱和之赋,少自娱之作;在继承六朝赋讲求具象与感物的同时,特好玄言与哲理;在诗赋互化中产生了五、七言诗体赋与七言歌行。
刘伟生
关键词:初唐气质颂美唱和玄言
徐寅律赋的叙事艺术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分析徐寅律赋的叙事特点,认为徐寅律赋的叙事元素无所不在:多以古事为题材,甚或取材于野史志怪;标题大多是句意完整的陈述句;大量使用对问结构,有些韵语也有总括叙事的功能;句式多变,好用叠词、衬字、口语、虚词,语言面貌与叙事文接近;叙事时间的多样与叙事视角的变化,更使其律赋生动可感。
刘伟生
关键词:律赋叙事题材
电影意象叙事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电影以声画影像为媒介,以蒙太奇为手法,电影意象具有直观性、流动性、综合性。从画格空间到镜头空间,再到蒙太奇组合镜头,乃至片头片尾或整部电影,电影影像的组构单位有大小之分,电影意象的构造与分析也可以分成若干层级。电影的典型意象常以人们习见的事物为载体,既寄寓有导演个人独特的情怀,也承载着着时代、民族的集体意绪。电影多构与多变的意象本身暗含叙事。电影是流动的画面,意象的组接与安排也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手段。电影意象往往和人物、情节、环境相结合,一起参与叙事进程,表现创作意图,营造整体氛围。电影意象叙事具体表现在制约叙事倾向、参与情节建构、辅助人物塑造、影响影片风格等方面。意象叙事命题合中西之长,在艺术与市场互益的电影理想里也必然成为核心因素。
刘伟生金晨晨
关键词:意象叙事
刘禹锡赋的企望心境与慷慨情怀
2018年
刘禹锡生活在大唐帝国中衰而又渴望中兴的时代,历经贬谪,饱受磨难。他的11篇赋作或直抒愤懑,如《何卜赋》《谪九年赋》《问大钧赋》,或写景寓情,如《望赋》《楚望赋》《秋声赋》《伤往赋》,或咏史假物,如《山阳城赋》《三良冢赋》《砥石赋》《平权衡赋》,但大多与他漫长的贬谪人生密切相关。这11篇赋作除《平权衡赋》可以确定为早年之作,《山阳城赋》难见贬谪背景外,都可宽泛地理解为贬谪赋,并且表现出望愤交加而又理趣盎然的特点,成为贬谪文学尤其是贬谪赋创作的卓异代表。
刘伟生
关键词:刘禹锡企望慷慨理趣
唐太宗君臣的赋学理念与创作实践
2013年
唐太宗君臣赋内容以颂美教化为主,亦不乏抒情咏怀之作。颂美教化的赋既有直接的颂扬,也有专一的讽谏,既有祥瑞的献奉,也有和乐的歌舞。抒情咏怀的赋或咏物以寓意,或登临而兴怀。多慷慨之调与高逸之旨,少悲苦之音与颓靡之情。太宗对于文学的基本立场还是政教实用,但他没有否定文学本身的特征,也没有简单地以儒家的美刺标准与政治的现实需要来禁绝一切文华。太宗而外,唐初史家既强调实用的精神,也不乏开放的态度与公允的立场。合南北文学之长的愿望在太宗及其史臣那里有了更明晰而强烈的要求。太宗君臣的赋学理念与创作实践的革故鼎新关涉当日一统思治的政治局势与南北相融的文化渊源。
刘伟生
关键词:赋学唐太宗
盛唐辞赋中的帝国形象被引量:1
2014年
盛唐辞赋的强劲气象既体现在个性的张扬、文风的雅健与文体的溢越,更集中于帝唐的意识与帝国的书写。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经彻底突破了题材的拘束,但其中最为显著却是天命瑞象、宫殿典礼、奇伟物景、边塞武功与游艺歌舞等礼赞大唐帝国的作品。这些以帝国为题材的赋通过密集的帝国语汇描绘了一幅幅以国家创建、君臣唱和、京都形胜为核心内容的大唐帝国的图像。盛唐辞赋中有关帝国的书写,透露着赋家们帝国的立场与心态,缘乎盛唐文化的多元与赋家胸襟的阔大。盛唐文化精神造就了盛唐辞赋的成就,但日渐体制化的盛唐文教也开始显露出对辞赋创作的负面影响。
刘伟生
关键词:盛唐辞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