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752)
-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 相关作者:邢泉生李贞福曹倩荣佑宝泮思林更多>>
-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深低温保存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组织的形态学评价被引量:4
- 2004年
- ①目的 用形态学方法评价深低温保存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组织的效果。②方法 同种材料取自大月龄脑死亡胎儿。在冷冻保护液浸泡后置于 4℃冰箱冷平衡 ,特制无菌冷冻袋包装。用液氮蒸气梯度降温方法完成降温 ,- 1 96℃长期保存。复温后光镜、电镜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并与复温前比较。③结果 修剪后和解冻后的血管及瓣膜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光镜、电镜观察显示解冻后的主动脉基本结构完整 ,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形态结构正常 ,排列规则 ,局部可见黏液样变性以及部分内皮细胞脱落。④结论 本法同种材料的取材、冷冻保存效果可靠。初步建立了综合采集、长期冻存大月龄胎儿血管和瓣膜组织的方法和技术标准 。
- 唐秀杰孟凡会谭金山赵淑萍赵洁邢泉生
- 关键词:血管胎儿比较组织学
- 保护性机械通气和PGE_1联用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和前列腺素 E1 (PGE1 )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AL I)的保护作用。方法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 AL I患者 18例 ,随机分为 A、B两组 ,每组 9例。A组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治疗 ,低潮气量 (6~ 8ml/ kg) ,高呼气末正压 (6~ 12 cm H2 O) ,限制吸气峰压 (<35 cm H2 O) ,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 (Pa CO2 ≤ 6 0 mm Hg)。 B组在施行保护性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应用 PGE1 ,剂量为 30~10 0 ng/ (kg·m in) ,连用 7~ 10天。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 ,并监测 4 8小时内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白细胞介素 - 8(IL- 8)的含量变化。结果 死亡 1例 (5 .6 % ) ,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治疗后 4 8小时内的各个时点 ,B组肺的动态顺应性显著高于 A组 (P <0 .0 5 ) ,氧合指数非常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浆 TNFα和 IL- 8含量显著低于 A组 (P <0 .0 1)。结论 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可明显提高婴幼儿体外循环后 AL
- 邢泉生荣佑宝曹倩李贞福泮思林段书华
- 关键词:保护性机械通气前列腺素E1体外循环急性肺损伤
- 改良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探讨改良“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ARDS的婴幼儿采用新的通气模式:(1)低潮气量(6~8ml/kg);(2)高PEEP(6~12cmH_2O);(3)限制气道峰压(<30~35cmH_2O);(4)高呼吸频率(25~40次/分钟);(5)适当允许高碳酸血症(PaCO_2≤60mmHg)。同时注重液体限制、体位疗法等辅助措施,并在部分危重患儿及时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或)一氧化氮。结果:术后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12.73天。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本组患儿无死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无明显后遗症,近远期随访均满意。结论:在改良的保护性肺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辅以液体限制、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效果。
- 邢泉生曹倩荣佑宝李贞福纪志娴泮思林
- 关键词:保护性肺通气婴幼儿体外循环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PS-SOD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被引量:6
- 2003年
- ①目的 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对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包裹制备PS SOD脂质体 ,从而实现SOD向肺组织细胞的靶向转运。②方法 采用旋转蒸发法将PS与SOD结合 ,制备PS SOD脂质体 ,电镜负染法观察PS SOD脂质体的形态 ,测量其大小。采用SOD试剂盒测定PS SOD脂质体中和SOD溶液中的SOD活性。利用表面张力仪测定PS和PS SOD脂质体中PS的表面张力。③结果 PS SOD脂质体在电镜下为圆形或类圆形小体 ,分散或聚集存在 ,其粒径为 (0 .4 6 3± 0 .2 2 3) μm ,脂质体的包封率为 4 0 % ,SOD的活性和PS的表面张力在脂质体制备前后均无明显改变。④结论 利用PS和SOD成功制备了PS SOD脂质体 。
- 潘玉柱刘颖杜卫邢泉生
-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体生物化学性能分析
- 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治疗婴幼儿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 (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效应。方法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患者 16例 ,随机分为A和B两组 ,A组 9例采用保护性肺机械通气治疗 ;B组 7例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基础上经气管插管联合应用外源性PS(15 0mg/kg体重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 ,并监测 48h内肺动态顺应性 (Cdyn)、氧合指数 (OI)、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结果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 ,本组患儿死亡率 (6.2 5 % )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 48h内的各个时点 ,B组Cdyn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OI和TNF α的水平显著低于A组 (P <0 .0 5~0 .0 1)。结论 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 。
- 邢泉生韩俐曹倩荣佑宝李贞福孙波
- 关键词:体外循环急性肺损伤婴幼儿肺表面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