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Z2010-02-02)

作品数:23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付国占谢幸华更多>>
相关机构: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商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商丘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玉米
  • 11篇夏玉米
  • 3篇水剂
  • 3篇土壤
  • 3篇机械化
  • 3篇机械化收获
  • 3篇甘薯
  • 3篇保水
  • 3篇保水剂
  • 2篇性状
  • 2篇叶片
  • 2篇玉米田
  • 2篇生理特征
  • 2篇生态因子
  • 2篇衰老
  • 2篇穗位
  • 2篇穗位叶
  • 2篇套作
  • 2篇同密
  • 2篇土壤酶

机构

  • 23篇商丘市农林科...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商丘市农产品...

作者

  • 2篇付国占
  • 1篇谢幸华

传媒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作物杂志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Agricu...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种植密度对‘桥玉8号’叶面积指数和机收籽粒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旨在掌握适宜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的机收玉米品种‘桥玉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本研究采用大田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叶面积指数、倒伏率、抗倒能力、机收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桥玉8号’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抽雄期达到峰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倒伏率升高,地上第3节间的茎粗变细、穿刺强度下降,机收籽粒的落籽率、籽粒破碎率也随之增加,而杂质率无明显变化规律。从产量、倒伏率、机收含水量和机收指标方面分析来看,‘桥玉8号’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
尚赏姜晓君汤其宁郭书亚张艳卢广远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机械化收获
化控对不同密度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该文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化控措施对不同密度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控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化控条件下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茎粗增加,产量比相应的清水对照增加0.58%~8.24%;化控条件下,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黄汉峰郭书亚卢广远
关键词:化控玉米
夏玉米乳线位置与粒重及机械化收获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研究黄淮海夏玉米乳线位置与粒重及机械化收获的关系,选用推广面积较大的8个品种(A、B、C、D、E、F、G、H)作为处理,测定其灌浆速率、百粒重、含水量及乳线位置等性状,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乳线位置在90%时籽粒灌浆已经结束,百粒重出现峰值,最高为43.02 g,灌浆时间与百粒重程正相关,乳线完全消失后,百粒重最大可降低8.66%;在粒重上升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下降期处理D、E、H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脱水速率处理C、A与其他6个处理间差异显著;籽粒含水量与乳线位置呈负相关,乳线下移至90%,籽粒含水量在30%以下。影响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的关键因素是收获时间,而不是品种;乳线位置下移至90%是夏玉米收获的最佳时间,收获过晚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孟彦孙喜云孟凡玉卢广远侯倩倩
关键词:玉米灌浆速率百粒重机械化收获
黄淮海地区抗粗缩病夏玉米种质筛选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玉米种质决定其粗缩病发生程度。本试验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种质中的瑞德种质、唐四平头种质抗病性较差,P群种质的抗病性最好。利用P群自交系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根本途径。
孟彦王祥富张艳卢广远
关键词:黄淮海玉米种质粗缩病
夏玉米乳线位置与粒重及机械化收获关系的研究(英文)
2017年
为研究黄淮海夏玉米乳线位置与粒重及机械化收获的关系,选用推广面积较大的8个品种(A、B、C、D、E、F、G、H)作为处理,测定其灌浆速率、百粒重、含水量及乳线位置等性状,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乳线位置在90%时籽粒灌浆已经结束,百粒重出现峰值,最高为43.02 g,灌浆时间与百粒重程正相关,乳线完全消失后,百粒重最大可降低8.66%;在粒重上升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下降期处理D、E、H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脱水速率处理C、A与其他6个处理间差异显著;籽粒含水量与乳线位置呈负相关,乳线下移至90%,籽粒含水量在30%以下。影响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的关键因素是收获时间,而不是品种;乳线位置下移至90%是夏玉米收获的最佳时间,收获过晚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孟彦孙喜云孟凡玉卢广远侯倩倩
关键词:玉米灌浆速率百粒重机械化收获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探讨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SS+M、SS+NM、NT+M、NT+NM)在河南西平进行连续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4种酶的活性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即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从播种到花后45天先升高后下降,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而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后15天达到最大值。在0~5 cm和5~10 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SS+M>NT+M>SS+NM>NT+NM;在10~20 cm土层,NT+M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急剧下降;在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在大多数时期深松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免耕处理,SS+M>SS+NM>NT+M>NT+NM。在豫南雨养区实施秸秆覆盖深松能够提高土壤的酶活性,值得推广。
郭书亚尚赏王坤汤其宁张艳付国占卢广远
关键词:土壤脲酶
玉米新品种伟科702在商丘市睢阳区高产创建中的主要栽培技术
2015年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伟科702在商丘市睢阳区高产创建的技术路线,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如机械化单粒精播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延时晚收技术等,为河南省玉米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依据。
王德珍卢广远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为探究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4种耕作模式处理(深松覆盖、深松不盖、免耕覆盖、免耕不盖)在河南西平进行了连续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中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模式下,SOC、ROC和DOC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0~5cm和5~10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下SOC、ROC和DOC含量高于不覆盖处理,表现为深松覆盖>免耕覆盖>深松不盖>免耕不盖;而从10~20cm土层以下,免耕处理下SOC、ROC和DOC含量急剧下降,表现为深松覆盖>深松不盖>免耕覆盖>免耕不盖。相关性分析表明,ROC、D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土壤ROC和DOC的含量很大程度上与SOC的储量相关。
郭书亚尚赏王坤付国占卢广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
1B8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优势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对1BX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套作后的田间小气候、植株生理特性、农艺性状、综合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BX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是理想的种植模式。
王新华郭书亚尚赏谢幸华张艳卢广远杨爱梅
关键词:玉米甘薯套作生态因子生理特征
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产量与效益的分析被引量:23
2012年
为了完善"甘薯/鲜食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甘薯玉米套作体系下获取甘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玉米播期和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玉米群体对玉/甘薯模式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以B1M1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5万株/hm2)最高,总产值98609.19元/hm2,其次为B1M2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和B3M2处理(6月2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产值分别为87423.65元/hm2、82179.4元/hm2,分别比最低的B4M3处理(7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高65.43%、46.66%、37.87%。薯玉套作体系中玉米在6月5—15日播种,密度为1.5万株/hm2的条件下有利于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提高。
卢广远杨爱梅
关键词:甘薯套作鲜食玉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