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78059)

作品数:19 被引量:239H指数:8
相关作者:王志盈王磊吕永涛杨永哲张小玲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宝鸡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8篇硝化
  • 7篇厌氧
  • 7篇氨氧化
  • 6篇厌氧氨氧化
  • 6篇脱氮
  • 6篇硫酸盐
  • 6篇硫酸盐还原
  • 5篇污泥
  • 4篇反硝化
  • 4篇SBR
  • 3篇生物膜
  • 3篇生物转盘
  • 3篇聚磷
  • 3篇好氧
  • 3篇废水
  • 3篇除磷
  • 2篇电子受体
  • 2篇短程硝化
  • 2篇厌氧生物
  • 2篇厌氧生物转盘

机构

  • 19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宝鸡市环境保...
  • 1篇北京桑德环境...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8篇王志盈
  • 8篇王磊
  • 6篇吕永涛
  • 6篇杨永哲
  • 3篇张小玲
  • 3篇张立卿
  • 2篇韩芸
  • 2篇孙红芳
  • 2篇邢嘉珅
  • 2篇刘雪飞
  • 2篇董凌霄
  • 2篇王旭东
  • 2篇吴红亚
  • 2篇陈祯
  • 1篇孟千秋
  • 1篇孙婷
  • 1篇王韬
  • 1篇彭党聪
  • 1篇王蔚蔚
  • 1篇任勇翔

传媒

  • 6篇中国给水排水
  • 5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膜氨氧化及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2005年
利用好氧生物转盘进行了生物膜脱氨的试验,测定了生物膜内硫酸盐还原与硝酸盐还原及D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进水NH4+-N为40 mg/L、HRT为5.49 h时,氨氧化率>85%;采用分段进水,合理利用碳源,有利于自养菌繁殖,从而促进硝化作用;由于受水力冲刷等作用的影响,在生物膜内DO扩散深度可达350μm左右(大于在污泥基团的扩散深度),只有在低DO的层面上才出现NO3--N的反硝化;在含有NO3--N的系统内,生物膜内硫酸盐还原作用减弱,表明硫酸盐还原与反硝化是相互影响的,这一结果对富含硫酸盐的有机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磊杨永哲张开龙王旭东王志盈佐藤久福士宪一
关键词:生物膜氨氧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
NO_2^-作为缺氧吸磷电子受体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利用SBR反应器,采用NO2-的2种投加方式研究了以NO2-为电子受体吸磷的聚磷菌的诱导过程.采用NO2-连续投加方式,经过23d的诱导,聚磷菌可以利用NO2-为电子受体吸磷,最大吸磷速率达到10.44 mg/(g.h),缺氧吸磷量占缺氧和好氧吸磷总量的97%以上;比较NO2-的2种投加方式,发现NO2-集中投加方式的缺氧吸磷速率及缺氧段吸磷百分数都小于连续投加的运行方式,为了得到较好的缺氧聚磷效果,建议采用连续加入NO2-的运行方式.在SBR反应器内,通过调节COD负荷、沉淀时间、HRT等操作条件,培养出了具有反硝化聚磷能力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为315μm,污泥比重在1.006 4~1.016 5之间,含水率为96.78%~98.14%,SVI在25~40 mL/g之间.试验中COD处理负荷高达1.5 kg/(m3.d),氮、磷的去除率也在90%以上.
张小玲王磊王志盈
关键词:SBR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
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对反硝化过程影响的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对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对反硝化脱氮过程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和单纯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不同,在硫酸盐和硝酸盐同时存在的生物脱氮体系中,具备着反硝化和硫酸盐还原同时进行的环境条件。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过程影响了反硝化脱氮效果和反硝化历程,即硫酸盐初始浓度越高,硝氮的去除率越低,当硫酸盐浓度从0mg/L增加到2000mg/L时,脱氮效率从100%降低到81.4%,脱氮速率从6.428mg/L.min降低到4.04mg/L.min,并且发现在硫酸盐影响下的反硝化过程出现了氨氮积累的现象。本研究结果对富含硫酸盐的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有指导意义。
魏华韩芸张晓明王志盈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缺氧环境反硝化过程反硝化脱氮废水生物处理
低DO下的短程硝化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被引量:78
2004年
 研究了低溶解氧下序批式反应器(SBR)的短程硝化特征和控制条件以及碳源浓度、投加方式对同步脱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持高、低溶解氧交替的环境是实现短程硝化的关键;当进水NH+4-N为300mg/L、COD为400~600mg/L时,采用半连续碳源投加方式可保证总同步脱氮效率达到80%。
张小玲李斌杨永哲王磊王志盈
关键词:序批式反应器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低溶解氧
生物紊动床的水力特性及硝化效能研究
2004年
试验研究了生物紊动床的水力特性及硝化效能。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紊动床从整体上表现为完全混合型流态特征。在温度T =2 5℃ ,HRT =5h ,容积负荷Nv在 0 .32 4~ 1 .994kgN/m3·d的范围内 ,氨氮去除率均能保持在 95 %以上。
张小玲杨永哲王磊王志盈彭党聪
关键词:水力特性生物流化床水处理设备
硫酸盐还原对氨氧化的影响及其抑制特性研究被引量:35
2006年
通过化学热力学分析和试验,探讨了厌氧环境中硫酸盐的还原对氨氧化的影响.热力学分析表明:厌氧条件下,废水中的氨和硫酸盐可以彼此作为电子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步脱氮除硫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获得与热力学分析相同的结果.如果条件不当,硫酸盐过度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对厌氧氨氧化过程产生抑制.系统中硝酸盐的存在,可以使硫酸盐还原过程减弱,硝酸盐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抑制表现为可逆的竞争性抑制,但受到抑制的厌氧氨氧化难以恢复.硫化物对氨的厌氧氧化过程表现为不可逆抑制.
董凌霄吕永涛韩勤有王志盈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硫酸盐还原硫化物
SBR工艺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分别研究了运行方式、运行时间、硝酸盐浓度、曝气量、污泥负荷及曝气时间对SBR工艺中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时,厌氧≥1 h且好氧≥3 h可获得沉降性良好的污泥;以缺氧/好氧方式运行时,缺氧段硝酸盐浓度过高会导致污泥膨胀,缺氧段时间宜控制在1 h左右;当有机负荷较高时,曝气量较高或较低均可能导致污泥膨胀,通过降低有机负荷可有效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在污泥负荷较低、曝气量适当且氮磷充足的条件下,曝气6 h时污泥的沉降性较差,将曝气时间延长至10 h,污泥浓度保持稳定,沉降性较好。
刘艳张立卿邢嘉珅王志盈
关键词:SBR运行方式好氧沉降性能
双SBR脱氮除磷工艺的启动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为了寻找有效可行的双SBR脱氮除磷系统的启动方法,在系统中进行了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培养.培养过程中阶段式提高氨氮投加浓度(氨氮浓度逐渐升高分别为40、50、60、70 mg N/L),且好氧结束后上清液采取连续进水的方式由好氧反应器(O-SBR)回流至厌氧-缺氧反应器(A2-SBR).结果表明:在A2-SBR和O-SBR初始污泥浓度分别为3200 mg/L和2500 mg/L时,采用阶段式氨氮投加方式和缺氧连续性进水方式,经过14 d培养,成功启动了双SBR脱氮除磷系统.磷的去除率达96.3%,总氮的去除率为72.6%.优于Bardenpho工艺除磷效果.
刘雪飞何新惠叶向德王志盈
关键词:脱氮除磷
生物膜内硫循环变化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动向
2004年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阐述了生物膜内硫的存在形态随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及其作用 ,提出了研究影响生物膜内硫循环的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菌 (SRB)及其与生物膜内脱氮菌、聚磷菌等功能微生物的关系 。
杨永哲任勇翔王志盈
关键词:生物膜聚磷脱氮电子受体SRB硫循环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处理含氨废水的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在SBR中接种普通好氧活性污泥,通过控制运行条件来实现短程硝化,同时提高厌氧生物转盘系统中厌氧氨氧化的氮负荷,使之与SBR出水中NO2--N的积累量相匹配,并将二者组合形成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自养脱氮工艺。处理含氨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SBR的进水NH4+-N为150~250mg/L、温度为(28±2)℃、pH值为7~8、DO<1mg/L的条件下,可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NO2--N积累率达85%以上,NH4+-N负荷达0.129kgN/(kgVSS.d),AOB和NOB的数量之比为103:1。将短程硝化出水加入NH4+-N后作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进水,在(40±1)℃下可以达到自养脱氮的目的,对NH4+-N、NO2--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86%、97%和90%以上,TN容积负荷为0.488kgN/(m3.d)。
孙红芳吕永涛白平王志盈
关键词: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厌氧生物转盘自养脱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