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AA120010)
- 作品数:31 被引量:627H指数:13
- 相关作者:冯建军刘霞胡友志薛传会祝爱武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承认正义:正派社会教育制度的价值基础被引量:16
- 2015年
- 正派社会比正义社会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正派社会是"制度不羞辱每个人"的社会。制度不羞辱是指不伤害人的自尊。近年来,我们把公平正义作为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注重的是分配正义,忽视了承认正义。分配正义只能解决资源公平分配问题,但无法解决制度对人的自尊的伤害。承认正义为解决制度对人的自尊伤害提供了新的思路。正派社会的教育制度以不羞辱人为前提,通过爱、法权(法律)和团结(成就)三种形式,使教育中的每个人在制度中获得自信、自尊和自重,并最终指向人的"尊严"的实现。
- 冯建军
- 关键词:分配正义尊严
- 论教科书参与公民教育的历史先声——基于《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文本分析
- 2016年
-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始,非常重视教育的除旧立新。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因而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依托。为编写出符合民国宗旨的新式教科书,各大出版社积极应对,努力探索。其中商务印书馆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是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套母语教科书。这套教材参与了民国初年对健全国民人格的培育,形成了本土化的公民教育思想,堪称教科书参与公民培育的典范之作。
- 刘霞
- 关键词:教科书公民教育
- 陆九渊心学理论与立志教育
- 2015年
- 在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世俗,失去了对高尚的追求。陆九渊的心学理论,重视"志"在人的道德成长的作用,认为人有了远大的志向,道德成长才会有方向和动力,因而强调辨志、立志、行志。针对当前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我们需要强化立志教育,给青少年道德成长以高尚的引导和动力的支持。
- 刘霞
- 关键词:陆九渊道德教育立志教育
- 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被引量:6
- 2014年
-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国民性集中表现为奴性,它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自然经济以及封建礼教相互作用的产物。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试图改造这种国民性,但终因缺少相应的社会条件没有实现。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为国民性的改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国民性中的臣民意识和私民意识,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公民性改造国民性。公民性具有个人主体性和社会公共性两个维度,培育健全的公民性,需要从这两个维度入手,以培养个人独立人格为起点,以培养公民主体间性为中介,以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共性为终点。
- 冯建军
- 关键词:国民性公民性国民性改造公民教育
- “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被引量:47
- 2017年
- "适合的教育",即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合的教育",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三者具有词典式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偏废。班级授课制是"适合的教育"的制约因素,阻碍着"适合的教育"的实施,但并不由此否定和废除班级授课制。我们只能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进行改革,寻求可行的出路,包括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基本标准和多样性统一的教育制度,进行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改革,凸显个性的差异。
- 冯建军刘霞
- 关键词:共同性班级授课制
- 教育哲学中的“人”与人的“教育哲学”被引量:6
- 2016年
- 哲学是探讨人生意义的学科。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目的。因此,人是哲学和教育的共同主题。一定意义上,可以把教育哲学界定为关切人生意义,引导人不断成"人"的实践哲学。然而,传统的教育哲学存在着人的神圣化、抽象化、终极化倾向,导致了人的失落。因为传统哲学以本体论的物性思维认识"人"。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实践生成论替代传统本体论思维,从实践中人的存在规定出发,回到"具体的人"。以历史的、实践的观点看待人,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人之自觉的时代。因此,教育哲学必须自觉地担负起人学的使命,成为人的"教育哲学"。
- 冯建军
- 关键词:哲学教育哲学人学
-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被引量:64
- 2015年
- 话语不只是一种思想表达的工具,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思维,全球化时代,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权力与地位。中国教育学应该具有中国的话语体系,但考察中国百年教育学建设的历程,教育学一直存在着中国话语的缺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既是中国教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变中国教育学对西方的依附状态,使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是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四个要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教育改革与实践,立足传统文化精神,寻求与西方理论的对话,是建设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基本策略。
- 冯建军
- 关键词:教育学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
- 基于积极公民培养的参与式公民教育被引量:13
- 2016年
- 参与式公民教育是适应当代公民由消极公民向积极公民转型而产生的培育积极公民的教育方式。它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公共生活之中,通过主动参与和平等交往实践,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道德、公共理性和公共参与能力。学生的公民参与,在范围上包括学校、社区和社会。学生在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通过学校的民主参与、社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的政治参与,成长为负责任的积极公民。
- 冯建军
- 关键词:公共生活
- 人格本位的班主任专业化被引量:18
- 2015年
- 专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以技术为主导,形成了技术型专业化的路线。这一路线不适合班主任专业化。因为班主任工作不是技术型工作,而是人与人的精神交流与人格影响。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与技能,而在于人格与德性,这是由教育的本性和班主任专业化特性决定的。班主任的教育人格包括专业良知、专业精神和专业责任。我们需要通过培育班主任的教育人格,即确立职业认同、树立教育理想信念、加强师德教育、建立完善系列制度等,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化。
- 冯建军
- 关键词:班主任班主任专业化
-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被引量:5
- 2015年
- 公民教育源于西方政治文化和教育理念,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在中国开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因而需要中国本土文化的参与。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具有自身的伦理特性。依照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中国公民教育必须在个体层面强调道德修养,在家庭层面强调义务感,在社会层面强调公德心。
- 刘霞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精神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