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0603087)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叶萍王晓川邓超干王辉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支原体
  • 3篇人型支原体
  • 3篇喹诺酮
  • 3篇耐药
  • 3篇氟喹诺酮
  • 2篇体外
  • 2篇喹诺酮类
  • 2篇耐药性
  • 2篇氟喹诺酮类
  • 1篇多步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耐药
  • 1篇体外诱导
  • 1篇喹诺酮类药
  • 1篇喹诺酮类药物
  • 1篇耐药株
  • 1篇类药
  • 1篇类药物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研究

机构

  • 3篇深圳市第五人...
  • 2篇深圳市龙岗中...

作者

  • 3篇邓超干
  • 3篇王晓川
  • 3篇叶萍
  • 2篇王辉

传媒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多步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的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Mh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敏感株在体外进行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步诱导,然后检测其诱导前后对这四种药物的MIC变化。结果所有Mh敏感株经四种药物诱导后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体外长时间、低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这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萍邓超干王辉王晓川
关键词: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耐药性
体外诱导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体外短期和长期诱导后人型支原体(Mh)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和交叉耐药情况。方法将Mh标准株PG21在分别含有次抑菌浓度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3代和12代后,筛选诱导株并分别检测其对4种药物的MIC值。结果经体外诱导后,分别筛选出4株短期诱导株(传3代)和4株长期诱导株(传12代)。4株短期诱导株对诱导药物和非诱导药物均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但耐药程度较低;4株长期诱导株的耐药和交叉耐药程度大大提高;且这种体外获得性耐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体外长时间、次抑菌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稳定的耐药和交叉耐药;短期诱导产生低度耐药,长期诱导产生高度耐药。
叶萍邓超干王辉王晓川
关键词: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耐药性
体外获得性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耐药株GyrA基因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GyrA基因突变与体外诱导人型支原体(Mh)氟喹诺酮耐药的相关关系。方法将Mh标准株PG21在分别含有4种次抑菌浓度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液体培养基中传代培养3代和l2代后,筛选诱导株并分别检测其对4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对所有诱导株GyrA基因PCR扩增后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经体外诱导后,共筛选出8株诱导株。其中4株短期诱导株呈现低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仅SPX诱导株G3发生GyrA基因Ser83→Leu变异,4株长期诱导株呈现高度的耐药和交叉耐药,除CFX诱导株C12外,均发生GyrA基因Ser83→Leu变异。SPX诱导株G12同时还出现GyrA基因Ser84→Trp变异。结论体外长时间、次抑菌浓度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将诱导Mh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GyrA基因83位上丝氨酸(Ser)→亮氨酸(Leu)的变异可能是Mh体外获得性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
叶萍邓超干王辉王晓川
关键词:人型支原体氟喹诺酮GYRA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