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3050)

作品数:22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吴大诚李瑞霞姚永毅李萍林义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理学
  • 7篇机械工程
  • 5篇化学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皮素
  • 6篇紫外
  • 6篇槲皮素
  • 6篇光谱
  • 5篇分子
  • 5篇ICCD
  • 4篇配合物
  • 3篇单分子
  • 3篇单分子膜
  • 3篇紫外-可见
  • 3篇吸收光谱
  • 3篇纤维
  • 3篇纳米
  • 3篇化学反应
  • 3篇分子膜
  • 2篇电纺
  • 2篇形貌
  • 2篇硬脂
  • 2篇硬脂酸
  • 2篇时间分辨光谱

机构

  • 21篇四川大学
  • 2篇北京服装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四川省原子核...

作者

  • 19篇吴大诚
  • 11篇李瑞霞
  • 6篇李萍
  • 5篇姚永毅
  • 4篇林义
  • 3篇朱谱新
  • 3篇杨红伟
  • 3篇王齐明
  • 3篇杨晓占
  • 3篇薛俊鹏
  • 2篇彭锦荣
  • 2篇杜宗良
  • 2篇杨利君
  • 2篇赵伟
  • 2篇高绪珊
  • 2篇段煜
  • 2篇王兵
  • 2篇高艳君
  • 2篇李慧峰
  • 1篇孙玉海

传媒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合成纤维
  • 2篇光散射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广东化工
  • 1篇Chines...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电纺制备新型纳米材料及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2007年
探索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与聚醚砜(PES)电纺的最佳比例,制备新型纳米材料,并探讨其骨细胞相容性。分别以n-HA/PES:20/80,15/85,10/90(质量分数,下同),PES22%为电纺的比例,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剂,通过气电纺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醚砜的复合纳米材料,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并在制得的纳米材料上接种成骨细胞,发现当n-HA与PES比例为10/90时,纺丝效果较好,纤维分布均匀:接种成骨细胞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在增殖上具有优势。从而证明气电纺制备的n-HA/PES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骨细胞相容性。
魏娜宫苹林义王敏姚永毅李小玉林映荷吴大诚满毅
关键词:纳米材料羟基磷灰石聚醚砜
槲皮素与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反应的紫外-可见时间分辨吸收光谱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带有快门的增强型光谱探测器ICCD,对槲皮素与不同浓度NaOH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测得了浓度为5×10-5mol.L-1的槲皮素分别与浓度为2,0.2,0.1,0.04和0.02 mol.L-1的NaOH反应的紫外-可见时间分辨吸收光谱。对每种浓度,一次连续拍摄200幅,每幅光谱曝光时间为0.1 ms,每两幅间时间间隔为前5幅20 ms,中间50幅1 s,最后100幅2 s。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极易与NaOH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产物生成,对应不同浓度的反应物,反应中吸收光谱的变化是相同的,只是变化发生的时刻不同,且整个反应时间从1~100 s不等。所拍光谱图清楚地显示出槲皮素的特征峰254和374 nm的消失,槲皮素-NaOH反应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吸收峰427 nm的产生和消失,及反应最终产物的吸收峰314nm产生的过程。所获得的瞬态光谱在国内外还未见有报道,这些光谱信息为研究槲皮素和NaOH反应的微观过程提供了实验依据。
杨利君李萍高艳君李慧峰吴大诚李瑞霞
关键词:时间分辨光谱ICCD槲皮素NAOH化学反应
气流-静电纺丝法制备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超细纤维被引量:4
2007年
采用75%四氢呋喃(THF)和25%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混合溶液作溶剂,通过气流-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超细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溶液浓度、电压、接收距离(喷丝孔到接收板的距离)、喷丝孔内径对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液浓度对电纺纤维的直径和形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溶液浓度由10%增加到18%时,电纺纤维平均直径随之成线性增加;当电压由23.8kV增加到33.8kV时,纤维平均直径先减小后增加。最佳工艺条件为:溶液质量分数为14%,电压为28.8kV,接收距离为20cm,喷丝孔内径为0.27mm,所得SBS电纺超细纤维平均直径为429nm。
李旭清周虹姚永毅林义陈竹平吴大诚伍玲唐剑陈春
关键词:静电纺丝超细纤维SBS
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其pH响应性能的研究
2010年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通过气流-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具有pH响应性能的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Poly(AN-co-AA))超细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超细纤维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聚合单体中丙烯酸(AA)的含量、纺丝溶液中L-苯丙氨酸(L-Phe)的含量和浸泡时间对Poly(AN-co-AA)超细纤维形貌的影响,并从缓冲溶液的pH值及其与纤维直径变化的可逆性等方面研究了Poly(AN-co-AA)超细纤维的pH响应性能,确定了制备具有pH响应性能的Poly(AN-co-AA)超细纤维的最佳工艺参数。
王兵林义彭锦荣李瑞霞吴大诚
关键词:超细纤维PH响应形貌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在空气-水界面的单分子膜(英文)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Langmuir膜天平测定不对称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6和对称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在空气-水界面上形成单分子膜的表面压,通过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微分等温线和静态弹性,分析其相转变和成膜特性.结果表明,与传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比较,12-2-16、12-2-12比DTAB单分子膜的分子极限面积大,崩溃压高,并有较高的静态弹性,因而具有较高的凝聚性和稳定性,其中12-2-16单分子膜的凝聚性和稳定性最高.
杨红伟朱谱新冯玉军孙玉海周栋梁吴大诚
关键词:单分子膜
紫外-可见时间分辨吸收光谱法研究槲皮素在碱性条件下的变化
采用瞬态光谱探测系统ICCD实时拍摄紫外-可见时间分辨吸收光谱,对槲皮素与不同浓度氢氧化钠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极易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吸收峰为427 nm的中间产物出现,反应最终产物的吸收峰为31...
李萍杨利君王齐明薛俊鹏吴大诚
关键词:ICCD槲皮素化学反应
文献传递
气流-静电纺丝法制备P(AN-co-AA)纳米纤维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用气流-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P(AN-co-AA)]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纳米纤维形貌的表征,研究了聚合时丙烯酸(AA)单体的含量、溶剂种类以及工艺参数对P(AN-co-AA)纳米纤维直径和形貌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纺丝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聚合单体中AA的摩尔分数比15%、P(AN-co-AA)质量分数10%、外加电压20kV、接收距离20cm,所得P(AN-co-AA)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56nm。
王兵彭锦荣林义李瑞霞吴大诚
关键词:纳米纤维形貌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红外漫反射光谱的测量与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用FTIR-FTS3000光谱仪和漫反射附件分别采集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炭黑纳米颗粒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不同配比的混合样品的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红外漫反射光谱较之体材料有蓝移和宽化现象,此现象可以用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来进行初步解释。而碳黑纳米颗粒因为其强吸光性的原因,实验中没有得到理想的光谱。混合样品中,碳黑纳米颗粒有一个最大吸收临界浓度,此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质量比是100:20。在这个比例以内,碳黑纳米颗粒的特征峰位的F(R)函数与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当碳黑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含量超过这个比值,随着碳黑在体系中比例的增加,吸光度将不再增大。
杨晓占唐崇敏刘自力姚永毅李瑞霞吴大诚
关键词:漫反射蓝移
N-异丙基丙烯酰胺高分子水凝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6年
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高分子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简要介绍了该类水凝胶的合成方法,重点分析了不同共聚单体及交联剂对水凝胶溶胀性能和环境响应性的影响,尤其是快速响应水凝胶的合成方法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天然大分子水凝胶的特点。本文也简单介绍了该类水凝胶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
史海营李瑞霞吴大诚
关键词:N-异丙基丙烯酰胺快速响应
青蒿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动态紫外吸收光谱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ICCD动态光谱测量系统,准确地拍摄出了青蒿素自身的紫外吸收光谱,并对不同浓度的青蒿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光谱实时测量,每幅光谱的曝光时间为0.1ms。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素自身有一明显的紫外吸收带,吸收峰值为212.52nm青蒿素极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同浓度的青蒿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吸收光谱变化情况是相似的,只是变化发生的时刻有所不同。反应初首先出现一以288nm为峰值的新吸收带,随着反应的进行,在260nm处的吸收逐渐增强,反应的最终产物在200-350nm之间形成一稳定连续的强吸收带。此反应过程的动态光谱信息在国内外还未见有报道。其结果为了解青蒿素这一潜在抗癌药物与碱性物质反应的特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对正确使用青蒿素具有参考价值。
高艳君李萍杨利君王齐明薛俊鹏吴大诚李瑞霞
关键词:青蒿素ICCD化学反应氢氧化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