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SH002)
- 作品数:6 被引量:137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岩赵延东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机制与放大效应被引量:30
- 2010年
- 从建构论的视角来看,风险的社会建构存在着一种社会放大效应。真实信息匮乏催生了无端的焦虑,社会信任缺失加强了"一坏百坏"的污名心理。信息是风险放大的关键因素,找到放大的节点,将真实信息通过不同渠道频繁重复、详细而准确地描述,可有效地预警和化解风险。
- 刘岩
- 关键词:社会风险社会建构
- 发展与风险:现代性的两歧——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述析被引量:4
- 2010年
- 风险社会理论深刻地揭露了现代性的"两歧":现代性的后果引起了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倾向——发展与风险。换言之,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反对自身、对抗自身、消解自身的社会风险因素,并且这两种倾向都来自于同一原因。由于原因相同,在现代性的两歧之中,两种对立倾向是共生的、不可根除的,现代性的扩张同样引起社会风险性的扩张。因此,现代性存在的理由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处境。两歧性揭示了现代性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两个矛盾方面,这就不是对现代性进行简单肯定或否定的二元对立取向,从而为我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的后果及其与社会风险根源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有助于确立合理解决社会风险问题的科学风险观。
- 刘岩
- 关键词:风险社会
- 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及其启示被引量:28
- 2009年
- 综合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可以发现,风险社会理论主张全面提升人类整体的风险意识,它并不否定人类实践,但强调要重视人类实践的负面后果;它并不否定社会发展,但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它并不否定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副作用。归根到底,风险社会理论就是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风险。从这种观点出发,风险社会理论,既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也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强调把风险意识作为一种具体的反省批判意识,以此确定人类合理的自我意识及风险意识,把自我意识转向人类如何能使自己进步的过程,把风险意识转向人类如何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技术手段、制度安排及机制实施等方面上来。
- 刘岩
- 关键词:风险社会吉登斯
- 转型社会下的多重复合性风险 三城市公众风险感知状况的调查分析被引量:33
- 2011年
-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公众的主观风险感知呈现地区差异和多重复合等特点,三重复合—高度不确定性风险、两重复合—中度不确定性风险和单重—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三种结构的社会风险共存。研究发现,公众普遍对低不确定性的单重风险感知最高,对高不确定性的三重风险感知最低;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对高不确定性三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底层社会群体则对低不确定性单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从公众在三种感知结构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国公众的风险感知包含了对转型社会多重风险并存、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认识,即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风险投射。
- 刘岩赵延东
- 关键词:风险感知社会转型风险社会
- “风险社会”三论及其应用价值被引量:31
- 2009年
- 风险社会理论将风险置于社会变迁的宏观考察中,开辟了从风险转型研究当代社会重大变迁的新视角。它之所以能够对当代社会做出独到的研究,正是由于其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行动者因素和结构因素、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等都纳入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社会学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将风险视为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风险社会既是一种理论建构的概念范畴,也是一种基于风险的社会建构基础之上的主客观综合体。当前尤其要注重研究风险的社会建构机制。从建构论的视角来解释,当代社会并不是风险增加了,而是我们对风险的察觉和认知程度大大增加了,人们感知风险的增多,是由于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结果。风险的社会建构存在着一种社会放大效应。
- 刘岩
- 关键词:风险社会社会建构
- 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议题被引量:14
- 2007年
-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和谐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困境的双重超越。在当代中国,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凸显,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体现为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在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化解风险根源,从调整社会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秩序品质出发来超越发展的悖论,开创出一条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和谐发展道路。
- 刘岩
-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