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69)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晓峰李华戎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民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中国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多民族
  • 1篇多民族文学
  • 1篇叙事
  • 1篇叙事诗
  • 1篇学史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属性
  • 1篇中国文学史
  • 1篇文化认同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资源
  • 1篇现代性诉求

机构

  • 4篇大连民族学院

作者

  • 4篇李晓峰
  • 1篇李华戎

传媒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功能
2010年
国家知识的属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长期被忽略的重要属性。中国文学史具有回答人们族属与国属双重身份追问、形成国家认同、促进公民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国家凝聚力生成的功能。因此,知识化的文学史总要被国家纳入国家知识和教育体系之中。作为个人知识话语实践的文学史与作为国家知识建构的文学史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国家知识建构的文学史要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分子个人对文学史阐释的权力及合法性与民族国家对知识化的文学史叙述规约之间的矛盾;二是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精神与国家意志之间可能出现的龃龉;三是解决"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理解。
李晓峰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国家知识话语权力
现代性诉求、文化认同与文学资源的当代转换——以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为个案被引量:3
2008年
对蒙古族长篇叙事诗《巴林怒火》进行了分析。作品将蒙古族民族命运的现代性选择与整体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联系在一起,透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和选择。作者跨民族、跨文化的写作和作品表现出来的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认同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范本。《巴林怒火》与蒙古族叙事诗、祝词、赞词、民歌有着文化血脉关系,对蒙古族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成功的当代转换。认为正是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文学资源的当代开掘,形成了中国文学多特质、多风格、多内涵的丰富形态。
李晓峰李华戎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现代性诉求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中国文学空间特征谫论
2012年
多种民族文化与多种地域文化相互叠加、交汇,形成中国多民族文学同一空间中文学的多层性和交融性;此外,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学一直处于空间不断位移、穿插、离合、交汇的动态变化之中,由此形成了跨地域、跨民族的跨文化特征;动态的多地域、多民族、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学生态,是决定中国文学风格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李晓峰
关键词:中国文学
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被引量:4
2010年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李晓峰
关键词:母语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