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10AbKD088)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海荣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干部
  • 2篇乡村
  • 2篇基层干部
  • 1篇党史
  • 1篇党史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再审
  • 1篇知识
  • 1篇知识重构
  • 1篇中共
  • 1篇中共党史
  • 1篇中共党史学
  • 1篇人民
  • 1篇人民公社
  • 1篇人民公社时期
  • 1篇乡村民众
  • 1篇乡村治理
  • 1篇婚姻法
  • 1篇冀北
  • 1篇个案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海荣

传媒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理论视野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层干部应对乡村重大事件影响因素探析——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乡土社会步入了高风险阶段。面对自然或人为引起的乡村重大事件,作为掌舵人的农村基层干部,其应对成效如何、受制于哪些因素,相关问题需要做深入探讨。实证研究表明,在处置乡村重大事件过程中,基层干部个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禀赋乃至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应对成效;同时,乡土环境、制度环境对基层干部的应对成效也有着较大影响。
张海荣
关键词:基层干部影响因素乡村治理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1
2013年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在中共党史领域引发了一些争议。事实上,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并非黑白对立,个案研究也不等同于"碎片化"研究。切实的个案研究不仅不会带来困扰,相反还会成为推动中共党史学知识重构的有效路径。
张海荣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知识重构
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2011年
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虽不是国家行政系统中的组成人员,却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神经末梢,因此,在"变通"执行政策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尽管上级的教育和整训比较严格,实践中广大队干部与农民一起,采取多种应对策略,对集体经营等比较硬性的农村政策进行了修改"变通"。探究原委,维护村庄稳定与社员生活是"变通"的主要原因;疲于应付十分棘手的经营管理是"变通"的主观原因;费力不讨好、经常被问责是"变通"的社会心理动因;乡土村落中重人情往来的传统文化使队干部尽可能地向农民靠拢。总之,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反思集体化时期的乡域治理,同时也对理解现今农村基层干部"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张海荣
关键词:人民公社时期
影响基层干部应对乡村重大事件的个体因素分析——基于北京乡村的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转型期由自然或人为引发的乡村重大事件频发,给农村基层干部带来极大挑战。相关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不仅关乎能否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更关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此,若从治理者自身来审视,基层干部个体的价值取向、能力禀赋及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重大事件的应对成效。
张海荣
关键词:基层干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婚姻法》乡村执行问题再审视——以冀北赤城县若干村庄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2012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广大乡村中包办、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同时一度衍生了性关系混乱、离婚高发以及自杀与被杀等问题。从贴近社会下层的视角来探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乡村民众对《婚姻法》的颁布采用了比较熟稔的方式,如援引本地文化传统、借用官方说辞、套用法律条文词句及权衡而为等。研究这些"主体性表达"的呈现,使《婚姻法》执行中的历史现象和内容更丰富,过程更复杂,也就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张海荣
关键词:婚姻法乡村民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