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新工程项目(XBXJ-2011-030)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志国王海庆刘莉沈迎芳权文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新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穗发芽相关基因Vp-1等位变异在西部春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研究初探被引量:2
- 2014年
- 青海、西藏、甘肃、宁夏、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和西南部,属于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于该区春小麦穗发芽状况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Vp-1基因的STS功能标记Vp1B3对233份来自这一地区的春小麦品种进行PCR检测,以期为西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西部春小麦品种(系)中,Vp1B3a(感穗发芽)、Vp1B3b(抗穗发芽)、Vp1B3c(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04%、12.02%和57.94%,以Vp1B3a和Vp1B3c基因型为主。一般红粒品种较白粒品种抗穗发芽,但在西部地区白粒品种抗穗发芽基因型频率高于红粒品种。农家品种、引进品种、育成品种中Vp1B3a、Vp1B3b和Vp1B3c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8.85%、19.42%和41.73%,26.92%、0.00%和73.08%,13.24%、1.47%和85.29%,以抗穗发芽基因型为主。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Vp1基因等位变异在3省2区的分布频率也有差异,以西藏地区抗穗发芽基因型分布频率最高。
- 刘莉沈迎芳马超刘德梅王海庆陈志国
- 关键词:穗发芽等位变异
- 抗条锈中筋春小麦新品种——青麦1号
- 2014年
- 青麦1号(原代号08778、高原778)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中心于1999年配制杂交组合“(高原602×青春533)F1×(民和853×95-256)F1”,通过多年系统选育和多点鉴定,于2005年出圃的一个旱地抗病中筋春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麦1号,审定编号为青审麦2012001.
- 陈志国刘莉刘德梅权文利王海庆窦全文杨月娥杨生禄
- 关键词:抗条锈杂交组合生态农业
- 青海高原春小麦光合日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比较被引量:7
- 2014年
- 为研究青海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中不同生态类型春小麦品种的光合日变化,探究光合速率一天中降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比较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对3个春小麦品种的旗叶光合生理指标和农艺性状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品种有或轻微有光合"午休"现象。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中午降低的主要因素;非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午降低的主要因素。高原437(水旱地兼用品种)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高(14.7μmol·m-2·s-1),但蒸腾速率较大(8.3μ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较低(1.82mg·g-1);互麦11(旱地品种)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次之,分别为14.1和8.1μmol·m-2·s-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1.91mg·g-1,这说明互麦11可以利用较少的水分获得较多的光合产物;青春533(水地品种)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都最低,分别为13.8μmol·m-2·s-1、7.8μmol·m-2·s-1和1.79mg·g-1。除穗粒质量外,品种间产量和其他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
- 权文利刘莉连利叶沈迎芳王海庆陈志国
- 关键词:春小麦光合作用日变化水分利用效率
-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3年
- 穗发芽对小麦的生产、加工和消费等方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小麦穗发芽受自身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子粒本身的休眠特性和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联系紧密。近年来,利用分子标记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小麦穗发芽发展迅速,已鉴定出大量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定位到不同的染色体上。本文从穗发芽的危害、抗性机制、抗性遗传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 刘莉王海庆陈志国
-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