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XDS01)
-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许冲孟令蓉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历史与冲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编著缘起探析被引量:8
- 2012年
- 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联共(布)党史》成为影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最为重要的历史文本之一。学界对其编著缘起各执一端,尚缺乏系统而客观的历史考察,由此造成了对联共(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误读。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总结其编著缘起,必须从领袖批判、历史传统、经验教育、统一理论、解释实践、树立权威等苏共的各种"需要"出发加以考察。此举有利于消解对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误读。
- 许冲孟令蓉
- 关键词:苏共斯大林
- 出版发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学习资料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的"范本"。全国各级出版发行机构通过研究资料、参考资料和教学方法的翻译出版,确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当性,增进了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推动了苏联学习经验的普及化和转化,拓展了中共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启示。
- 许冲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消解与建构:《联共(布)党史》的编著及推介——以斯大林、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3年
- 1938年《联共(布)党史》的编著、出版是对由来已久的联共(布)"历史"冲突的消解,客观上必然引发对该文本实施大众化传播的政治需要。联共(布)、共产国际借助其组织权威和力量,以政治领袖的评价诠释、党内学者的解读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鼓动、组织会议的政策规范,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等方式,奠定了该文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百科全书’"地位,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启示和镜鉴。
- 许冲
- 关键词:共产国际联共(布)斯大林
- 《人民日报》对《联共(布)党史》学习运动的推介
- 2013年
- 新中国成立后,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配合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推介,《联共(布)党史》成为全党乃至全国学习苏联运动的重要文本。《人民日报》充分发挥其议题设置功能,对《联共(布)党史》学习运动进行多方位的舆论发动、方法推介和经验总结,对于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影响,推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实践发挥重要历史作用。
- 许冲
- 关键词:《人民日报》推介
- 论《联共(布)党史》对中共党史编撰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中共党史和中共党史学深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党史的编撰主旨、叙事模式和编撰体例三个方面。该文本长期规范着中共对党史的理解以及党史文本的书写,给中共党史编撰、党史研究和党史教学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本文拟从该文本与中共重要党史著作的横向对比和统计分析出发,旨在对其影响作简要剖析。
- 许冲
- 关键词:中共党史叙事模式编撰体例
- 形象建构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 2013年
- 延安时期,中共以《解放日报》为载体,以毛泽东为领袖核心,通过对其实践形象、理论形象和社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彰显了毛泽东思想的发生历程,扩大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影响,增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此举有效推进了毛泽东思想大众化,并为新时期中共领袖形象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镜鉴。
- 许冲
-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大众化《解放日报》
- 中国共产党学习推介《联共(布)党史》的历史考察——兼议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 2013年
-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加强干部教育、开展整党整风、准备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重需要,通过干部教育的制度规范、整风运动的实践运用、政治领袖的理论诠释、组织会议的推介部署,有效实现了《联共(布)党史》的大众化传播,增进了全党对联共(布)党的历史、理论和经验的认同和接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学习、政治实践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对《联共(布)党史》的学习推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 许冲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联共(布)党史”课程设置始末
- 2013年
- 学习"联共(布)党史"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和高等教育部经过一系列部署,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核心教材,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推动了该课程在中国各级院校的系统化学习。中苏党际关系和反思苏联模式等原因,致使该课程于苏共二十大之后被废止,但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动员、理论借鉴和实践参照意义,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的积极贡献值得肯定,而给予我国历史教学和党史学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 许冲
- 关键词: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