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Z2040)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0H指数:9
- 相关作者:黄璐琦崔光红王学勇邱德有高文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铜、锌离子影响丹参金属硫蛋白MT2基因表达被引量:13
- 2007年
- 植物金属硫蛋白在金属离子的储存、运输和代谢及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毒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Cu2+、Zn2+对丹参毛状根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以6,7-V为液体培养基,分别以缺乏、正常及原培养基100、500、1000倍的Cu2+、Zn2+处理,采用半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时金属硫蛋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Cu2+、Zn2+诱导金属硫蛋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100倍处理量时的9h和6d达到峰值。Cu2+、Zn2+能显著诱导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可能在丹参对铜、锌元素的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毛莹崔光红黄璐琦邱德有刘娟
- 关键词: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铜锌
- 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和释放的影响被引量:45
- 2007年
-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 jasmonat,M J)对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和向培养基中的释放的影响。方法:6-7V悬浮振荡培养ATCC15834农杆菌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培养18d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采用HPLC的方法,测定M J处理后不同时间段(2,6,9d)丹参毛状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的含量以及其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结果:毛状根经M J处理后2,6,9d隐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达0.039,0.204,0.572mg.g-1,分别是同时期未经M J处理的2.2,8.5,23.8倍;丹参酮IIA的含量达0.251,0.601,1.563mg.g-1,分别是同时间期未经M J处理丹参毛状根的1.9,4.1,6.2倍。结论:M J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
- 王学勇崔光红黄璐琦邱德有
- 关键词:茉莉酸甲酯丹参毛状根HPLC
- 丹参4-(5′-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藓醇激酶的cDNA全长克隆及其诱导表达分析被引量:28
- 2008年
- 本文首次从丹参毛状根中克隆得到了丹参4-(5′-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藓醇激酶(简称为SmCMK)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注册号:EF534309。KEGG软件分析表明:SmCMK位于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上游途径——非甲羟戊酸途径(DXP),是DXP途径上唯一的激酶。所克隆的SmCMK基因序列全长1 493 bp,包括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推测编码396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质量为43.302 kDa,等电点(pI)值为6.78;含有71 bp的5′非转译区(5′UTR)和232 bp的3′非转译区(3′UTR)。末尾具有完整的AATAA加尾信号和PolyA结构,说明所克隆基因的序列较为完整。经序列比对分析表明,SmCMK与其他植物CMK激酶家族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受茉莉酸甲酯(MJ)诱导后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丹参酮类成分含量受MJ诱导后的增加趋势一致,初步证明了SmCMK基因表达量与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丹参酮类成分的次生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王学勇崔光红黄璐琦高伟袁媛
- 关键词:丹参RACE茉莉酸甲酯
- 丹参不定根离体培养的研究被引量:27
- 2006年
- 目的:对丹参不定根的离体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方法:考察了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植物生长物质等影响因子对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增加,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呈增长趋势,丹参酮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变化,原儿茶醛含量呈折线变化,其中以添加30g·L-1的蔗糖最高;培养基pH为6·5,5·5(或6·0),5·8时分别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的生长、丹参酮ⅡA的合成和原儿茶醛的合成。当接种量为2·5%时,丹参不定根的增殖倍数显著增加;MS培养基中附加0·5mg·L-1KT最有利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结论: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量、植物生长物质显著影响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 陈巍郭肖红高文远陈海霞黄璐琦肖培根
- 关键词:丹参不定根次生代谢
-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影响被引量:20
- 2007年
- 王学勇崔光红黄璐琦邱德有
- 关键词:活性成分诱导子次生代谢物SALVIA繁殖能力
- 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对丹参酮Ⅱ_A和原儿茶醛合成的优化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 郭肖红高文远黄璐琦肖培根
- 关键词:丹参前体物诱导子原儿茶醛
- 丹参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Ⅲ——丹参金属硫蛋白MT-2基因的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获得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的表达特性研究。方法:利用cDNA芯片技术,从不同时期毛状根中获得目的基因。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读码框,Pro-site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域。用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丹参组培苗根、茎、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得到2个MT基因全长序列,分别编码80和79个氨基酸,具有Type 2型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分别命名为SmMT-2 a和SmMT-2b,两者具有71.25%的同源性。半定量RT-PCR表明,MT基因在丹参组培苗根、茎、叶中均有转录水平的表达,叶中表达量高于根和茎。结论:首次得到丹参金属硫蛋白基因,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 崔光红毛莹黄璐琦袁媛王学勇
- 关键词:丹参金属硫蛋白
- 丹参不定根组织培养的研究(Ⅱ)碳源、氮源和磷源对丹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被引量:30
- 2007年
- 目的研究碳源、氮源和磷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HPLC分析手段,通过改变培养基碳源种类和浓度、氮源和磷源浓度,研究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量的影响。结果碳源、氮源、磷源对于不定根培养是必需的。以蔗糖为碳源,添加30g/L蔗糖,培养20d,不定根增殖倍数最高,60g/L蔗糖最适合丹参酮ⅡA合成,低质量浓度蔗糖更利于原儿茶醛合成。间歇添加蔗糖至培养25d,不定根增殖率是对照的2.3倍,丹参酮ⅡA量是对照的2.4倍。培养基NH4+和NO3-总浓度保持60mmol/L,NH4+/NO3-为1∶4、1∶4、1∶1时分别得到最大的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量。改变培养基KH2PO4浓度时,丹参不定根生长均比对照组旺盛,但高浓度KH2PO4抑制了丹参酮ⅡA合成。结论本实验确定了丹参不定根悬浮培养的最佳碳源种类和浓度、氮源比例和磷源浓度,表明不同碳源、氮源和磷源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有显著影响。
- 郭肖红高文远李克峰
- 关键词:丹参原儿茶醛碳源氮源磷源
- 丹参ERF基因组序列克隆与多态性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乙烯应答因子结合蛋白(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 binding protein,ERF)属于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中的ERF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刺激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丹参中克隆得到一个丹参SmERF基因,该基因属于拟南芥和水稻ERF家族中的VII组,含有CMVII-1的蛋白模体,序列为MCGGAI(I/L),且在AP2/ERF功能域的5'端含有一个内含子。通过对丹参主产区山东、陕西、四川181个样本的检测,发现SmERF第二外显子区域存在大量的变异位点,264bp范围内共存在2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有14个为非同义突变,7个为同义突变。不同产地样品具有产地特异的基因型,其中有5个位点在不同产地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SmERF基因可按产地聚类。该结果显示SmERF基因有望作为丹参产地鉴别的标识基因,并为SmERF基因功能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 崔光红冯华李文渊汪婉宜黄璐琦
- 关键词:丹参多态性分析
- 丹参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Ⅰ——cDNA芯片的构建被引量:29
- 2007年
- 目的:构建丹参cDNA芯片,为基因表达谱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丹参根总RNA,采用Pharmacia公司QuichprepTMMicro mRNA Purifi Cation Kit分离mRNA后,通过在cDNA分子两端加上EcoRⅠ/NotⅠ接头,在T4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与表达载体λZAP Express Predigested Vector连接,然后用包装蛋白在体外包装连接产物,感染E.coliXL1-Blue MRF’构建成cDNA文库。挑取分离良好的噬菌斑进行PCR扩增,经过电泳检测、纯化、再次电泳检测后得到的克隆用于芯片点制。以丹参actin基因作为阳性对照,不含DNA的点样液和Poly A为阴性对照。结果:cDNA文库插入片段长度为500~2 500 bp。共得到4 354个克隆用于芯片点制。单色荧光(Cy3)杂交显示,阳性对照均出现杂交信号,阴性点没有杂交信号。整张芯片背景清晰,漏点少,杂交点为完整的圆形,芯片质量完好。结论:该芯片的制作为首张有关道地药材的cDNA芯片,为丹参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 崔光红黄璐琦唐晓晶邱德有王学勇付桂芳
- 关键词:丹参CDNA芯片功能基因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