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936)

作品数:4 被引量:76H指数:3
相关作者:许玲张晟瑜滕康宁李学文王奕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真菌
  • 3篇葡萄
  • 3篇病害
  • 3篇采后
  • 3篇采后病害
  • 2篇灰霉菌
  • 2篇病原
  • 2篇病原真菌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真菌
  • 1篇贮运
  • 1篇鲜葡萄
  • 1篇落粒
  • 1篇果胶
  • 1篇果胶酶
  • 1篇果蔬
  • 1篇果蔬采后
  • 1篇保鲜
  • 1篇BOTRYT...

机构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近畿大学

作者

  • 4篇许玲
  • 2篇张晟瑜
  • 1篇冯琳燕
  • 1篇王彦章
  • 1篇刘毅
  • 1篇李喜宏
  • 1篇王奕文
  • 1篇李学文
  • 1篇滕康宁
  • 1篇李菊芬
  • 1篇朱颖莹

传媒

  • 2篇食品科学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果蔬采后致病真菌的检测及其控制被引量:47
2003年
本文以葡萄采后致病真菌的检测与控制法研究为例,介绍了如何检测和制定控制采后病害的研究方法。提出在制定保鲜贮运措施之前应首先检测贮运对象采后致腐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侵染途径和致病特性;在田间施用化学农药和采收后使用防腐保鲜药物之前应预先针对主要采后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内抑菌筛选,以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盲目用药造成损失;主张并强调采后病害采前预防的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控制采后病害的方法路线。
许玲李学文滕康宁
关键词:果蔬保鲜贮运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对葡萄采后果粒脱落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通过从采后落粒的葡萄果实上分离的7属病原真菌,分别回接健康果实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病原真菌对果粒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灰霉菌(Botrytis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ssp.)和镰刀菌(Fusariumsp.)是引发葡萄果实采后落粒的主要病原。通过田间与采后的防菌措施对葡萄采后脱落进行了控制处理,进一步证明了病原真菌在葡萄采后果粒脱落中的重要作用。
许玲王彦章豊田秀吉草刈真一
关键词:葡萄落粒病原真菌采后病害灰霉菌
进口鲜葡萄市场病害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对上海市场销售的进口葡萄进行了市场病害的检测,在原产于美国和智利的红地球葡萄(red-globe grape)中检出了链格孢(Alternaria spp)、灰霉(Botrytis cinerea)、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和匐柄霉(Stemphulium sp)四个属的潜伏病原真菌,其中Alternaria spp在健康果实中的检出率高达65.8%,携带外来菌的可能性较大。同时进口红地球葡萄存在较严重的SO2伤害,在所检测的样品中有伤害症状的果粒占所检测果粒数的比率最高可达92%。
朱颖莹许玲张晟瑜刘毅冯琳燕李菊芬
关键词:葡萄病原真菌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采后致病性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葡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葡萄灰霉菌可在田间潜伏侵染,采后由健康果实携带进入销售市场,该菌的显著致病症状为果实软腐和脱落。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ar)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相比,不仪表现出明显的潜伏侵染优势,而且具有较强的低温(4℃)条件下的致病优势。 4℃低温下灰霉菌在寄主葡萄体外和体内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力均显著高于以上各菌,而在25℃下无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与该2种温度下灰霉菌接种果实后的症状表现一致。
许玲张晟瑜王奕文李喜宏
关键词:采后病害灰霉菌葡萄果胶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