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102902)

作品数:66 被引量:814H指数:15
相关作者:韩清芳李军贾志宽杨宝平丁瑞霞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34篇玉米
  • 25篇小麦
  • 19篇土壤
  • 16篇冬小麦
  • 15篇水分
  • 15篇春玉
  • 14篇春玉米
  • 11篇旱地
  • 7篇土壤水
  • 7篇夏玉米
  • 7篇利用效率
  • 6篇性状
  • 6篇遥感
  • 6篇籽粒
  • 6篇作物
  • 6篇光合特性
  • 6篇旱区
  • 6篇干旱
  • 6篇干旱区
  • 6篇半干旱

机构

  • 68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甘肃省农业科...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教育部
  • 2篇菏泽学院
  • 2篇学研究院
  • 1篇甘肃农业职业...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陕西省杂交油...
  • 1篇宣化科技职业...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作者

  • 24篇韩清芳
  • 20篇李军
  • 18篇贾志宽
  • 10篇杨宝平
  • 9篇丁瑞霞
  • 8篇王瑞
  • 7篇王小利
  • 6篇刘西平
  • 6篇贺佳
  • 5篇刘铁宁
  • 5篇聂俊峰
  • 5篇胡银岗
  • 5篇刘冰峰
  • 5篇张旭东
  • 5篇张鹏
  • 4篇任小龙
  • 4篇杨万忠
  • 4篇解君
  • 3篇王智威
  • 3篇李尚中

传媒

  • 10篇干旱地区农业...
  • 7篇西北农业学报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作物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农业机械学报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延边大学农学...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1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11篇2014
  • 4篇2013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喷施组合型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小麦冬前分蘖和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比较研究了一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组合型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冬小麦品种(西农979、西农889、郑州831和小偃22)冬前分蘖和生长以及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种后一个半月喷施该生长调节剂能显著提高西农979、西农889及郑州831的冬前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但对小偃22的分蘖数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与未喷施生长调节剂的对照植株相比,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喷施生长调节剂的西农979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均显著提高,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但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喷施该组合型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提高西农979的抗寒性能;而对其余三个小麦品种而言,这些与植物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未受到显著影响。对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生长调节剂后,西农979、西农889和郑州831的单株成穗数分别提高了19.0%、17.8%和5.3%,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了16.9%、16.2%和5.9%,但是小偃22的产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说明该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的冬前分蘖和生长、抗寒性及产量的效应不同,其中对西农979冬前分蘖和生长以及抗寒能力的提高、还有增产效果最明显,但对小偃22的效应不明显。
彭静杨雪罗梦娜刘西平
关键词:生长调节剂冬小麦抗寒性
锰素浸种对小麦幼苗光合特性及其根系形态与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采用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西农979’为材料,设置对照(0g/L)、低(0.03g/L)、中(0.06g/L)和高(0.12g/L)4个锰浸种浓度,探讨锰素浸种对小麦苗期光合作用、根系形态指标及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0~0.06g/L锰浸种浓度下,随着锰浓度的增加,小麦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气孔导度增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并在0.06g/L浓度时效果最佳;当锰浓度高于0.06g/L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均呈下降趋势。(2)0.06g/L锰浸种处理小麦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对照。(3)小麦幼苗的地上部、根系和整株干重以及根冠比均随着锰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并在0.06g/L处理下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适宜浓度锰素浸种能够有效提高小麦苗期的光合特性,促进根系发育,进而促进小麦出叶和冬前分蘖,但过高浓度的锰素浸种则会抑制小麦生长;综合考虑小麦幼苗光合特性、根系和生物量的表现,当地缺锰地区可通过适当浓度锰素(0.06g/L)浸种有效促进小麦苗期生长。
孟祥萍李春霞国海燕丁瑞霞杨宝平蔡铁韩清芳
关键词:浸种小麦苗期根系
不同施肥对作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固定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娄土—作物系统作物碳同化及土壤碳固定的影响,试验设置氮磷肥(NP)、70%氮磷肥 (70%NP)、50%氮磷肥(50%NP)、30%氮磷肥(30%NP)及不施肥(NF)5个处理,一直实行小麦—玉米轮作,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免耕,观测玉米的产量、玉米植株地上部位的储碳量,并于2012年6至9月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和耕作层( 0~20 cm) 土壤, 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减少,玉米产量和地上部位碳储量显著降低;施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碳密度,而对全土碳密度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固碳量与作物碳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这说明土壤有机碳积累主要与作物碳同化有关。因此,与作物产量直接关联的作物碳输入的增加是土壤中碳固定提高的重要途径。适当的施入氮磷肥对玉米碳同化和土壤碳固定有显著提高作用,是提高与稳定玉米产量和促进土壤固碳的双赢举措。当然,不同施肥下的差异效应可能与土壤—作物系统中碳分配和土壤生物活动有关。
尚辉孙智广陈慧杰海江波黄亚萍
关键词:施肥措施土壤固碳玉米产量碳储量
基于高光谱植被指数的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估算模型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2011—2014年连续实施夏玉米长势监测定位实验,在5种不同施氮量、4种不同施磷量和2个夏玉米品种处理下,测定了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夏玉米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及对应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量(Abovegrou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ADMA)。选取了21个光谱植被指数,利用2011年和2013年综合数据进行线性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模型拟合。在每个生育时期,选择决定系数和F值最高的3个模型,并用2012年和2014年测定光谱数据与地上干物质量对拟合模型进行均方根差和相对误差的验证,选择均方根差和相对误差较小的拟合模型为最适模型。结果表明,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夏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最佳拟合光谱植被指数分别为GNDVI、PSSRc、NDVI4和DI。
刘冰峰李军贺佳师祖姣
关键词:夏玉米冠层
沟垄集雨节灌种植技术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以春玉米为供试材料,以传统灌溉方式为对照,研究集雨节灌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节灌处理下土壤含水率较沟灌、畦灌、沟垄集雨种植分别提高0.58%~1.74%、4.55%~5.14%、3.21%~6.48%。集雨节灌各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应沟灌、畦灌、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其中产量分别提高5.03%~15.45%、14.57%~21.85%、2.32%~5.7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8.41%~40.23%、39.58%~54.70%、2.99%~5.09%。
邴昊阳张艳贾志宽陈馨吴杨
关键词:集雨节灌土壤水分春玉米
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玉米产量性状对种植密度和品种的响应被引量:13
2021年
旱地玉米生产受降水分布影响,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之间波动较大。为探究种植密度和品种对不同降水年型旱地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设置4个密度(52500、67500、82500和97500株/hm^(2))处理,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于2013—2018年连续定位测定收获期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穗长和穗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秃尖长则呈上升趋势。不同降水年型,穗长、穗粗差异显著(P<0.05),总体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秃尖长则呈相反变化趋势。降水年型显著影响旱地玉米产量,平水年和丰水年显著高于干旱年(P<0.05),且平水年和丰水年产量稳定性更高。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性状,单位面积穗数与种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植密度和品种类型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不同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响应不同,豫玉22适宜种植密度为52500~67500株/hm^(2),郑单958和先玉335适宜密度范围为67500~82500株/hm^(2),且郑单958和先玉335产量稳定性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干旱年,无论在任何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平水年和丰水年,低密度(52500株/hm^(2))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在高密度(97500株/hm^(2))条件下,百粒质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从产量效益的角度考虑,较高种植密度(67500~82500株/hm^(2))结合耐密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是适宜于旱地玉米的最佳种植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为旱地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和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张元红王瑞徐宗贵李军
关键词:旱地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性状
减量施氮对渭北旱地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20年
为确定渭北旱地春玉米减肥增效的科学生产模式,于2016—2019年在陕西合阳县实施旱地春玉米田间定位施肥试验。以郑单958和陕单8806为试验品种,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360(N360,当地农户常规施氮量)、270(N270)、150~180(N150-180)、75~90(N75-90)和0 kg·hm^-2(N0),分析减量施氮处理下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硝态氮残留状况。结果表明:1)与N360处理相比,两个品种在N150-180处理下籽粒产量增加0.9%~7.1%,吸氮量降低4.1%~4.6%,平均氮肥回收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79.3%~83.6%、105.9%~157.7%和101.9%~114.1%;2)在高施氮量(大于180 kg·hm^-2)处理下,硝态氮残留量显著增加;降雨不足显著降低玉米需氮量,导致氮素残留量增加。经过4年定位试验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达504.7~620.8 kg·hm^-2,在80~14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存在硝态氮淋失风险。根据年际间玉米籽粒产量表现、肥料利用效率和硝态氮残留状况综合评价,渭北旱地春玉米田适宜氮肥用量为150~180 kg N·hm^-2。
刘朋召王旭敏宁芳雒文鹤张琦张元红李军
关键词:渭北旱地春玉米氮素利用硝态氮
半干旱区垄沟结构和密度对土壤水热及春玉米产量的调控
宁南山区为典型的半干旱农作区,垄覆膜沟种植的集雨保墒种植技术有效改善了该地区春玉米生产中旱寒气候条件的限制。为了探明集雨种植垄沟宽度和种植密度对土壤水热条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连续开展大田试验(20...
杨林川
关键词:集雨种植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性状
文献传递
秋覆盖的保水效应及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设置高(9 000 kg.hm-2)、中(6 000 kg.hm-2)、低(3 000 kg.hm-2)3种不同量秸秆覆盖和平覆、垄覆2种不同方式的地膜覆盖,以全程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秋季雨后覆盖(休闲期加生育期全程覆盖)对土壤水分及春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闲期,各覆盖处理(除秸秆覆盖3 000 kg.hm-2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分别较不覆盖处理(CK)增加了21.22mm、20.49mm、18.37mm和19.5 mm,使玉米出苗较CK至少提前了3 d。在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播后70 d),平覆地膜和垄覆地膜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5.57 mm和15.73 mm;秸秆覆盖6 000kg.hm-2和9 000 kg.hm-2处理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2.05 mm和12.03 mm。秸秆覆盖处理在玉米生长后期土壤蓄水量较对照增加不显著。秋覆盖处理均可促进春玉米个体的生长,地膜覆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生长前期的单株干重、株高和叶面积,秸秆覆盖在生育后期较对照显著提高。平覆地膜、垄覆地膜两个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4.6%、13.9%和11.0%、11.1%(P〈0.05),秸秆覆盖处理增产均不显著。
乔灵芝王俊鹏张春韩清芳张惠贾志宽杨宝平
关键词:土壤水分春玉米
耦合效应弥补水氮减量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不利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适宜的水氮管理是提高关中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关键。研究水、氮减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夏玉米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关中平原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陕西杨凌设置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3个灌溉处理为传统灌水量800 m3/hm^(2)(W2)、减量50%灌水(400 m3/hm^(2),W1)和无灌溉(W0)。每个灌溉量下设传统施氮量的100%(300 kg/hm^(2),N300)、–25%(225 kg/hm^(2),N225)、–50%(150 kg/hm^(2),N150)、–75%(75 kg/hm^(2),N75)和不施氮(N0)5个水平,W2N300为传统水氮管理模式对照。分析夏玉米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计算氮肥利用效率。【结果】与W2N300相比,W2N225、W1N225、W1N150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W1N225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氮、磷、钾养分积累和所占比例,W2N225、W1N300则与W2N300无显著差异。与W2N300相比,W1N22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转运量,分别比W2N300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磷钾转运量提高了11.67%、16.28%、19.80%、18.9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抽雄前后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抽雄后的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抽雄前。【结论】在传统灌水量和施氮量基础上,减少50%的灌水量,减少25%的氮素投入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抽雄后养分积累,促进养分转运量和抽雄后转运养分对籽粒贡献率的协同提高,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其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关中平原灌溉区,以灌水减量50%(即400 m3/hm^(2))、施氮减少25%(即225 kg/hm^(2))的模式较为适宜。
李慧王旭敏刘朋召刘苗王小利王瑞李军
关键词:夏玉米氮素利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