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724305)
- 作品数:27 被引量:99H指数:7
- 相关作者:赵建龙金庆辉李刚周洪波孙晓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丘形柔性神经微刺激电极阵列被引量:8
- 2009年
- 为了实现电极位点与靶细胞的良好接触,改善刺激效果,同时保证刺激电极的自身安全,提出了一种具有圆滑外形的丘形柔性神经刺激微电极阵列。以光敏性聚酰亚胺(Durimide 7510)为基质材料,利用光刻和金属层图形化结合电镀工艺,制作了6×6丘形柔性神经刺激微电极阵列,每个电极位点底面直径为150μm,高度约为50μm。通过数值模拟、形貌观测和电学性能测试对制备的微电极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微电极阵列(具有相同底面积),三维丘形电极位点的阻抗(@1kHz)降低了约4倍,可实现更有效的刺激;而相对于塔形电极,丘形电极则具有更均匀的表面电流密度分布,保证了电极长期工作的安全性。
- 孙晓娜李刚朱壮晖周洪波赵建龙任秋实
- 关键词:微电极阵列电流密度
- 简易低成本柔性神经微电极制作方法被引量:14
- 2007年
- 提出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植入式柔性薄膜神经微电极的制作工艺和方法。该方法采用光敏型聚酰亚胺(Durim-ide 7510)代替传统方法中的非光敏型聚酰亚胺或聚对二甲苯作为微电极基质材料,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应力集中的凹槽结构以保证所得微电极形状的规整性,且采用了一种基于硅导电性通过电化学腐蚀牺牲层的方法来实现微电极从支撑基片表面的完整自动释放。整个制作工艺简单,仅需两次光刻和两次金属沉积。测试和评价了所制作微电极的表面形貌、电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并缩短了周期。
- 周洪波李刚张华孙晓娜姚源金庆辉赵建龙任秋实
- 关键词:柔性微电极神经假体聚酰亚胺牺牲层
- 导电聚合物修饰的柔性神经微电极的制备与界面性质被引量:5
- 2010年
-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易、低成本的工艺和方法,进行神经微电极的性能改进,来改善神经电极/神经组织的界面特性。首先采用光敏型聚酰亚胺(Durimide 7510)作为微电极基质材料制备了一种柔性神经微电极;然后电化学合成导电聚合物聚噻吩PEDOT/LiClO4,进行神经微电极位点的表面修饰;最后测试和评价了神经微电极的表面形貌、电学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导电聚合物粗糙的菜花状表面形貌提供了更大的界面表面积,因此电极阻抗降低到原来的1/20,微电极的电荷注入能力也增加了约100倍。细胞生物学实验也表明,导电聚合物修饰的柔性微电极上,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未修饰的柔性微电极下相比,粘附率与存活率均有明显改善,粘附率较修饰前增加了92.5%,存活率也由69.2%提高到85.4%。
- 张华朱壮晖吴蕾周洪波孙晓娜周亮李刚金庆辉赵建龙
- 关键词:柔性微电极导电聚合物表面修饰生物相容性
- 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的互连方法
- 2010年
- 为了实现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与外部记录或刺激装置的有效、可靠连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通孔电镀的植入式柔性神经微电极互连方法。该方法首先制作具有通孔结构的柔性互连膜,并将其通孔与待连接的植入式微电极焊接位点对准贴合,然后电镀生长导通金属,从而实现与待连接的植入式器件的柔性连接。最后本文通过SEM观察、电学性能测试、机械强度测试以及生物兼容性测试等手段对此互连方法的焊接效果进行了评价。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柔性微电极互连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周亮朱壮晖张华周洪波孙晓娜李刚赵建龙
- 关键词:电镀互连
- 一种用于POCT的嵌入式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被引量:4
- 2008年
- 构建了一种新的POCT(Point-of-Care Test)仪器的小型嵌入式硬件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字处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实时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构建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TFT显示屏上实时显示1.3×106pixel、15 frame/s的视频图像,配合显微镜系统,对DNA点阵图的检测精度可达10μm,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内大型成熟设备检测结果的误差在±1.5%之内,基本满足了POCT仪器测量的快速检测、高精度、便于携带、实时性好等要求。
- 童超金庆辉赵建龙
- 关键词:实时图像采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OCT
- 细胞微系统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细胞微系统技术研究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微系统科学及药物筛选等学科交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综合利用了微系统平台技术,将细胞的培养、观测和分析在微系统平台上完成,丰富了细胞研究方法,为细胞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现对目前细胞微系统研究中几种典型的方法,如立体微结构模型、软光刻、微流体、芯片毛细管电泳、微电极等进行综述,并阐述其在细胞生物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邵建波金庆辉赵建龙
- 关键词:软光刻微流体芯片毛细管电泳
- 酪氨酸激酶受体多肽片段在SPR传感芯片表面的磷酸化及其与下游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 2008年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信号转导通路与各种正常生理活动及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将IGF-1R来源的未磷酸化多肽序列LYASVNPEY固定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专用的CM5芯片表面,以含有相应蛋白激酶的细胞裂解液进行处理,利用SPR生物传感器和抗酪氨酸磷酸化抗体PY20进行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检测。结果表明:PY20能灵敏地检测多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变化,即能够区分不同孵育时间以及不同成分的细胞裂解液所引起的多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差异;研究了IGF-1R来源多肽的酪氨酸磷酸化对多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证实了只存在磷酸化的多肽与其下游的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相互作用,测定了此磷酸化的多肽与IRS-1的亲和常数(KA)为(2.02±0.09)×108Lmol-1、结合速率常数(ka)为(2.30±0.15)×106Lmol-1s-1以及解离速率常数(kd)为(1.14±0.13)×10-2s-1。这种新型的模拟受体的多肽酪氨酸磷酸化研究方法可用于受体磷酸化信号通路的研究以及基于这些信号通路的药物筛选研究。
- 李雪玲黄明辉曹慧敏陈瑶赵建龙杨梦苏
-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酪氨酸磷酸化
- 基于玻璃基底的细胞培养芯片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为了对细胞进行长期观察和培养,研究细胞培养芯片的制作以及其与温度控制装置、进样系统、信号检测系统等的整合。方法:以商品化的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玻璃为芯片加工的基质材料,利用光刻胶AZ4620作为玻璃湿法刻蚀的掩模层,并应用玻璃湿法刻蚀过程中的钻蚀效应,快速、低成本地加工细胞培养芯片;将此芯片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经氧等离子体作用后共价结合,整合温度控制系统、进样系统、信号检测系统等。结果:获得了可用于细胞培养的微系统,实现了对猪髂骨动脉内皮细胞(PIEC)在芯片内至少3 d的观察和培养。结论:制备的芯片能够用于细胞的长期观察和培养,为研究细胞迁移特性等提供了有效工具。
- 杨才表陈强邵建波吴蕾赵建龙
- 关键词:湿法刻蚀细胞培养
- 一种细胞培养微芯片的制作及应用被引量:7
- 2008年
- 细胞培养是细胞研究的基础,微系统技术的发展给细胞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微系统平台上进行细胞研究,能够充分利用微流体和微结构的性质,对细胞进行操控,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药物筛选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SU-8负性光刻胶模具制作双层细胞培养微芯片的方法,该芯片通过狭缝将细胞培养区和微通道区隔离,既保证细胞培养区域的相对独立,又可以利用微流体的特性调节细胞外基质的性质,给基于微芯片进行细胞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
- 邵建波吴蕾金庆辉赵建龙
- 关键词:细胞培养微芯片
- 基于MEMS的生物微喷点样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 2006年
- 基于MEMS的生物微喷点样技术研究是当今药物分配领域中的热点。与传统方法相比,微喷点样技术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速度快等优点。对近几年微喷点样技术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按照驱动方式的不同对各种微喷点样技术进行了分类,并分别阐述了各自不同的制作方法,最后分析了MEMS微喷点样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 乔治金庆辉许宝建程建功赵建龙杨梦苏
- 关键词:微喷微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