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9KJB320014)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韩悦赵世香朱倩吴德沛周莉莉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及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应用特异性荧光抗体CD142-PE标记组织因子,采用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测定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及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观察组织因子微颗粒在各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表明,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组织因子微颗粒〔(123.28±197.03)/μl〕明显高于20例健康对照组〔(33.27±16.14)/μl,P<0.05〕;25例APL患者治疗前组织因子微颗粒为(75.24±104.58)/μ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过诱导治疗缓解后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明显下降至(34.24±25.20)/μl(P<0.01)。在这25例APL患者中,18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组织因子微颗粒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7例未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可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并对APL的DIC状况与疾病预后做出评估。
- 周莉莉韩悦朱倩胡璐萍赵世香朱明清戴兰沈文红陈黎吴德沛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栓性疾病流式细胞技术
- 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诸多风险因素可以造成癌肿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栓形成,而参与血栓形成的各种凝血介质又可促进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其中组织因子与癌症异常增生密切相关,故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抗凝药物在减少VTE风险的同时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进展。新型抗凝剂的开发应用也为未来恶性肿瘤VTE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介绍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
- 任永亚韩悦
-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恶性肿瘤低分子量肝素
- 移植和一些临床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影响
- 2013年
-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正规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病理类型、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04-2011年在本院接受R-CHOP21≥6次化疗的DLBCL患者116例。分析单纯化疗及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的疗效,以及不同免疫病理类型、临床观察指标如IP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a-羟丁酸脱氨酶(HBDH)等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对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接受R-CHOP21方案治疗的116例DLBCL患者5年OS为72.4%,其中30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30例移植组患者预后较86例单纯化疗组好(5年OS为82.5%vs 69.0%,5年PFS为77.1%vs 68.3%)(P<0.05);生发中心(GCB)型组患者预后较活化亚型(ABC)组好(P<0.05);IPI 3-5分、年龄≥60岁、B症状、LDH升高、HSCRP升高、HBDH升高是预后不良因素(P<0.05),其中LDH升高、年龄≥60岁、B症状是本研究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R-CHOP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GCB型患者预后优于ABC型,B症状、IPI评分、LDH、HSCRP、HBDH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 赵世香韩悦朱倩王倩张文娟陈晓晨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唐晓文傅琤琤何广胜苗瞄马骁吴德沛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