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20007)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庆熊李杨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探究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的方法论被引量:5
- 2010年
-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展示出一种崭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不仅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且也包含着对传统的诠释学方法的改造和吸纳。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向我们表明"异化劳动"是何以发生的,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发生了"异化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追问的问题与其说何谓"异化劳动",毋宁说我们何以理解"异化劳动"。马克思的这种追问方式与现象学—诠释学的追问方式有类似之处,但与实证主义的追问方式完全不同。通过比较马克思的辩证法与现象学—诠释学的方法和实证主义的方法的异同,我们更容易看清楚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中的方法论特征。
- 张庆熊
- 关键词:异化劳动辩证法实证主义现象学
- 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
- 2011年
- 本文从马尔库塞早期的两篇文章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为核心,梳理了马尔库塞综合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思路。马尔库塞主张哲学应该能够介入现实,而要介入现实必须具有足够的具体性。他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其理由是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在这种背景下他将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将海德格尔的决断概念与阶级的自觉意识联系起来。他相信这种结合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必然性和主观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改造社会现实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
- 李杨
- 关键词:决断历史必然性
- 在先验纯化了的意识现象中奠基“非实在本质”——解读胡塞尔从《逻辑研究》转向《大观念》的思路
- 2013年
- 把数和逻辑的本质视为"非实在的本质",并把这种本质奠基在先验纯化了的现象的基础之上,是胡塞尔所找到的一条克服数和逻辑的基础理论中的两难困境的出路:一方面承认数和逻辑的本质的普遍有效性,另一方面又不否认它们是在意识活动中被构成。在胡塞尔为《大观念》写的"导论"和舒曼为这本书写的"编者导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胡塞尔这一思路的来龙去脉。
- 张庆熊
-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
- 宗教多元·理性沟通·体制保障——对“宗教共同体”相关问题的质疑被引量:4
- 2011年
- 消除宗教彼此之间的对立冲突,形成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机制的愿向是令人向往的,但"理性的信仰之道"和"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则是不妥的。因为,宗教信仰虽然不必是反理性的,但就其作为信仰而言主要依赖于启示和神秘的宗教经验,"理性的信仰之道"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排除掉了。这样,宗教就等于哲学了。宗教必然是多元的,就其都想坚持各自的信仰而言甚至是排他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宗教界自身的力量难以建立"宗教共同体"。必须依靠公民社会的政治体制的保障,才能建立一个跨宗教的公共交流的平台。有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有关宗教融入公共领域的构想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营造一种让宗教参与公共领域内对共同关心的伦理、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商讨的机制,增进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相互理解,发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宗教和平与社会和谐。
- 张庆熊
- 关键词:宗教共同体公共领域沟通
- 现代化过程中的伦理缺位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评哈贝马斯处理政教关系的新构想
- 2011年
- 一西方国家是通过实施政教分离原则步入现代化历程的。现代化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为世俗化。然而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伦理缺位'的问题。面对伦理缺位,是不是要放弃政教分离的原则呢?究竟怎样才能发挥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政教分离'的构想的形成与西方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宗教多元化和宗教冲突有关。在同一国家里形成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之间,以及新教各派之间的对峙和冲突.
- 张庆熊
- 关键词:缺位宗教政教伦理
- 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
- 本文从马尔库塞早期的两篇文章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为核心,梳理了马尔库塞综合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思路。马尔库塞主张哲学应该能够介入现实,而要介入现实必须具有足够的具体性。他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其理由是...
- 李杨
- 关键词:决断历史必然性
- 文献传递
- 诗与思——从海德格尔视角出发诠释中文和德文诗歌中的生存论意境被引量:1
- 2011年
-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与"思"不可分,诗是他阐发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而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面对事情本身的方法,是一种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察看事实真相、领悟生存意义的方法。本文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选取"愁"、"异乡人"、"灵魂与大地"、"语词"等中德诗歌中常见的主题,通过跨文化的诠释,揭示中德诗歌中的生存论意境。
- 张庆熊
- 关键词:异乡人
- 数、艺术品和商品的存在问题--探讨胡塞尔、茵加尔顿和卢卡奇的本体论思路
- 2011年
- 本文探讨"数"、"艺术品"和"商品"的存在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胡塞尔引入意向性的维度;茵加尔顿认为在承认意向性的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研究它们的实在性的程度;卢卡奇通过劳动这条主线索把所有这些涉及它们的存在的关系贯穿起来,使得有关它们的存在的问题得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本体论解释。
- 张庆熊
- 关键词:本体论意向性社会关系胡塞尔卢卡奇
- 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导向探讨宗教理解的语言哲学前提被引量:3
- 2010年
- 哈贝马斯主张,为使宗教进入公共领域,必须对它们的文本进行分类和翻译,从而把它们的命题含义与它们的神圣外衣加以分离,以便使它们的意义成为公众可理解的。作者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为基础进行论证,认为宗教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因为它们涉及不同的生活形式、处理不同的主题,宗教所关心的是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生活态度,而科学则对作为物的总和的世界加以说明,因而把宗教的话语翻译成命题的表达方式的做法既无必要也无助益。
- 汉斯·J·施奈德
- 关键词:哈贝马斯宗教语言
- 在“拼凑”中推陈出新——探讨叔本华哲学研究的思想线索被引量:1
- 2011年
- 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可谓是说旧亦旧,说新亦新。从形式上讲,叔本华的哲学是旧的。叔本华继承了康德以降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在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建立了一种以意志为本体的形而上学体系,把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融为一体。这难免给人一种模仿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感觉。从内容上讲,叔本华的哲学中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旧的。他吸纳了柏拉图、贝克莱、莱布尼茨、康德等诸多人的思想成分。因此,难怪有人批评他的哲学是个大杂烩,"是由过时哲学的十足的残渣拼凑而成的。"但是,不容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也有创新之处。我认为他是在"拼凑"中推陈出新:他扩充了意志的概念,使它与生命力的概念融合起来,并以此为本体,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这一思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等人,形成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的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哲学运动。他扩展了直观的概念,主张本体(意志、生命力)是可以被直观到的,这样就避免了康德所谓用理性范畴进行思考不能达到本体界的困境。
- 张庆熊
- 关键词:叔本华拼凑意志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