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WW022)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胡振明杨岸青更多>>
相关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文学
  • 7篇文学公共领域
  • 5篇公共
  • 5篇公共领域
  • 2篇笛福
  • 2篇文本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性
  • 1篇德性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想象
  • 1篇性意识
  • 1篇虚构
  • 1篇言说
  • 1篇伊芙琳
  • 1篇意象
  • 1篇塞缪尔·约翰...
  • 1篇少女
  • 1篇社会
  • 1篇书商

机构

  • 12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作者

  • 12篇胡振明
  • 1篇杨岸青

传媒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复旦外国语言...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蜜蜂的寓言》:文学公共领域与现代性被引量:1
2020年
《蜜蜂的寓言》是18世纪英国颇具争议的作品。作者曼德维尔提出,美德的起源不是上帝,而是被基督教视为首恶的“骄傲”;同时,被认为诱发社会道德坍塌的“奢侈”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成为当时公众舆论的热点。基于“私人的恶德”与“公众的利益”这一核心思想,曼德维尔借助自己作品(语言交往行为的书面形式)中“骄傲”“奢侈”命题的论述,开创性地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在实践话语中的融合过程,其作品引发的公众舆论生成了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实例,并在作品、阅读市场(读者)、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文本传播层面建构了启蒙理性,成就了现代性。
胡振明
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
作者、作品、读者:18世纪欧洲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被引量:1
2019年
文学公共领域是解读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有益视角。启蒙运动一方面是对以人为本的个人主体性的强调,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社会公共性的期待。启蒙运动的这两个核心要素分别融入18世纪作者文本创作、作品流通、读者阅读的实践之中。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互动主导了由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参与的实践话语,它们的语言交往行为是公众舆论发展及公共领域形成的依托。作者—作品之间的文本生产关系、作者—读者之间的文学批评关系,这两者的互动成就了公众舆论实践话语,在这种语言交往行为中,文学公共领域得以形成。文学公共领域借助文学作品,即以美学形式呈现的语言交往行为实践,推动民众在表达个人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凝练共识,成就社会公共性,实现政治变革。
胡振明
关键词:文学公共领域
伦敦意象的女性主义书写——《伊芙琳娜:少女涉世录》中的都市想象体系探究
2015年
弗朗西斯·伯尼的《伊芙琳娜:少女涉世录》常作为讲述女性成长话题的社会风俗小说受到关注,却很少被视为女性都市文本加以研究。本文拟将《伊芙琳娜》置于城市文学和女性主义交叉视阈之下,探讨女小说家如何作为话语主体通过女主人公的伦敦奇缘批判和解构都市中的男权话语,进而建构女性主义的都市意象体系。
杨岸青
关键词:都市想象
《格列佛游记》——18世纪英国讽刺与社会想象被引量:1
2020年
18世纪英国文学大师斯威夫特在其个人代表作《格利佛游记》中直面人性与社会之恶。他用讽刺创建了双重镜像,即作品中虚构他者的故事印照的是现实个人言行,被讽刺的人与事则是具化的社会普遍现象。同时,讽刺成为作者臧否社会现象的实施手段,也是读者在阅读顿悟愉悦中了解自我、他者、社会三者关系的实践载体。斯威夫特将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叙事与拥有公共性的社会现象/共识融合,在文学镜像中建构了社会想象,这也成就了这部英国讽刺文学巅峰之作。
胡振明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讽刺
《奥鲁诺克》中的女性意识建构被引量:1
2019年
英国复辟时期作家阿芙拉·贝恩是众多积极推动社会意识建构的女性作家中的一员,她为后世女性赢得了说出自身所想的权利。推崇贝恩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观点与哈贝马斯的文学公共领域理念近似,都提及个人书写与社会共识之间的关系。与当时众多作家一样,贝恩用作品参与建构文学公共领域,其代表作《奥鲁诺克》(Oroonoko)可被视为贝恩本人将具有个人主体性特点的“女性所想”提升为具备社会公共性特点的政治“权利”之过程的文本载体。
胡振明
关键词:贝恩女性意识
文学公共领域与主体性--基于《天路历程》的文本分析
2020年
《天路历程》是漫长的18世纪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作者约翰·班扬在这部宗教寓言中将基于个人主体性的信仰选择视为个人宗教身份及社会权威建构的驱动力,并在"救赎""名利场"这两个命题中揭示了权力与权威个人主体化的过程。班扬认为,个人救赎是基于个人认知,自主选择的信仰之路,并在神意指引下,独自面对各种考验,直至灵性的成长;同时,个人救赎是在与他者,以及社会这类"名利场"的互动中得到验证,并以推动属灵社会的建构为目标。班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参与新兴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深度契合,对社会精神建构有着深远影响。《天路历程》在文本传播与社会影响这两个层面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之于文学公共领域建构的重要意义。
胡振明
关键词:《天路历程》文学公共领域主体性
《瘟疫年纪事》中的真实性书写被引量:2
2019年
在《瘟疫年纪事》这部堪称"虚构/真实"典范的作品中,笛福从历史文献、统计数据中获取相关事实,在此基础上展开虚构想象,重现了1665年伦敦瘟疫中的世间万相。这个创作过程由多重投射组成,即历史真相在虚构叙事中的投射、集体想象在真实生活中的投射、个人感知在社会共识中的投射以及社会公共性在个人主体性中的投射。而这些投射也正是小说承载的历史与当下、个人与他者、个人与社会多重关系的具体体现。有关瘟疫的真实性书写也由此融入了"虚构/真实"以及"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彼此建构过程中。
胡振明
关键词:虚构
《摩尔·弗兰德斯》与18世纪英国的文本生产
2019年
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是根据阅读市场需求而撰写的作品。具有经济意识的他事实上将个人书写视为文学生产活动。文学生产是商业经济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在个人书写层面具象为文本生产,这就使得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在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不再被视为线性延展,而是被分解成作者—作品之间的双向文本创作关系、作者—读者之间的双向阅读期待关系、作品—读者之间的双向阅读消费关系。文学创作不再只是作者个人意识与声音的再现,而是汇集了读者、社会期待等众多他者声音的结果。文学阅读也不再是读者被动理解作者思想的过程,而是以评论等方式主动影响作者的再创作。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在文本生产中互为建构,成为小说发展的内动力。
胡振明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笛福文本生产
作品、市场、社会:文学公共领域形成初探被引量:4
2018年
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为理解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既能从社会宏观层面,又能从具体作品的微观层面进行解读的综合视角。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核心是作品的文本生产及其社会传播。从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动关系出发,可以明晰文本生产过程;从作品、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建构的过程出发,可以厘清文本传播的社会意义。在印刷技术进步、版权制度确立、图书市场形成这些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文本创作开始从阅读市场及社会阅读期待中确定作品的风格及内容;书商的谋利行为借助市场调节手段,促使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文本创作;读者的阅读消费实况则对作者、书商的相关努力进行直接评断。作者、书商、读者三者身份相互建构,相互影响,最终以谋求个人主体性为出发点,以共同构建社会公共性为终点,合力推动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胡振明
关键词:社会文学公共领域书商
《帕梅拉》:文学公共领域与道德性被引量:1
2019年
塞缪尔·理查逊的代表作《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深具影响力的一部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女主角帕梅拉凭借个人美德挫败了意图不轨的少东家B先生,并促使后者改过自新。理查逊的明确的道德说教意图是在文本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互为建构中实现的,文学公共领域的实例由此成型。细究文学公共领域与道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理解18世纪英国小说融于社会意识建构的实施路径,也为此时期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胡振明
关键词:《帕梅拉》文学公共领域道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