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13806)
- 作品数:2 被引量:44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国宝张俊陈作志范江涛张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18年
- 利用1988年1月和7月,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2008年3月、5月、9月和12月以及2015年2月、8月、11月和12月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共计14航次、200站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根据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P/B值),分析近30年次级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质量(ash free dry mass,AFDM)计,大亚湾4个时段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分别为7.44 g·(m2·a)–1、11.34 g·(m2·a)–1、4.91 g·(m2·a)–1和2.93 g·(m2·a)–1,P/B值分别为0.76 a–1、0.86 a–1、0.79 a–1和0.47 a–1,均呈1988—2004年升高、2004—2015年降低的趋势。2)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和P/B值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类次级生产力和P/B值呈1988—2004年升高、2004年后降低的趋势;棘皮动物则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3)综合各类群次级生产力平面分布图,湾顶西北部和大鹏澳附近海域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海水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
- 刘开珍杜飞雁李亚芳王雪辉陈海刚张景平李纯厚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P/B值
- 基于渔业声学和灯光罩网的南海中南部鸢乌贼资源评估被引量:36
- 2014年
- 为查明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资源量及其分布,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对南海中南部(16°N-5°N)鸢乌贼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1)2012年秋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3.26×10^10 inds和2.14×10^6 t,变异系数是23%;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质量分别是62~248mm、127mm和65g;秋季,鸢乌贼从南至北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8.0°N以北和114.0°E以西海域;最高数量密度是1.7×10^6inds·nmi^-2(6.5°N,111.0°-111.1°E),最高资源量密度是85t.nmi^-2(15.0°N,114.35°114.45°E);2)2013年春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2.98×10^10 inds和2.44×^6t,变异系数是23%;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是73~238mm、122mm和82g;春季,鸢乌贼从南至北亦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11.0°N以北;最高数量密度是3.3×10^6inds·nmi^-2(13.0°N,116.55°-116.65°E),最高资源量密度是60t·nmi^-2(15.0°N,115.25°-115.35°E)。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鸢乌贼资源量至少在2.00×10^6t以上;与2012年秋季相比,2013年春季鸢乌贼密集区向东北移动。
- 张俊陈国宝张鹏陈作志范江涛
- 关键词:鸢乌贼渔业资源声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