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02)
-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卫华范文娜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形式:作为“肌质”与“神理”——兰色姆与金圣叹的文学形式观之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美国"新批评"理论家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与金圣叹的"形迹—神理"说既无"脐带联系"又无"贸易往来",却表现出同样强烈的对于文学之审美"形式"的关切。此"形式"不是与"内容"相对的外在容器,而是与"材料"相对的,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金圣叹对于"文"之"神理"的自觉,紧密关联着对于"人生如梦"的觉醒;而兰色姆对"肌质"的肯认,则以对科技理性的批判为旨归。通过比较而重新回味这些由先哲的慧眼所发现的价值觅取之途,对于拯救当前目趋明显的价值与文化危机,或许不无裨益。
- 李卫华
- 关键词:神理
- 试析《微暗的火》的不可靠叙述
- 2016年
- 《微暗的火》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而"不可靠叙述"是这部小说在叙述上的突出特征。这部小说从整体上看,就是金波特对谢德的长诗《微暗的火》的不可靠读解,这种不可靠的读解基于金波特对现实中自身处境的不可靠报道,而不可靠的读解和不可靠报道又是根源于他对自身价值的不可靠评价,这三大轴线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微暗的火》中的不可靠叙述显示了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冲突与激变中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焦虑,体现了作者反思和质疑的精神,这是这部小说的深层内涵。
- 李卫华范文娜
- 关键词:《微暗的火》不可靠叙述
- 不落言筌——“朦胧”、“张力”、“反讽”、“悖论”的本体论意趣被引量:3
- 2011年
- 1、中西诗学的相互成全
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实现不同理论的相互阐释、相互发明,已经成为中西比较诗学公认的研究旨趣。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任何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事件",都必须语境化(历史化、地方化)地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中西诗学文心相通、诗心相通,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 李卫华
- 关键词:本体论意趣悖论中西比较诗学
- 阅读:作为一次重新写作——试析罗兰·巴特的文本阅读理论
- 2011年
- 作为一个积极介入政治、对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的法国知识分子,巴特提倡读者通过阅读来颠覆文本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巴特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文本不是封闭的、强加于读者的"可读的文本",而是开放的、引人写作的"可写的文本"。而决定一个文本是"可读的"还是"可写的",关键并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读者的阅读。由此,巴特提倡"抬头而读"的阅读方式,使读者摆脱受制于作者意识的"消费者"身份,而以"生产者"的姿态将"导引之文"作为"可写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写。
- 李卫华
- 关键词:解构
- 兰色姆与金圣叹的文学形式观之比较
- 波兰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1886—1980)曾指出:"形式"是西方美学最经久耐用的名词之一,而一个名词愈是经久,其意义因为累积的缘故,也就显出愈多的分歧。他经过仔细的考察,梳...
- 李卫华
- 文献传递
- 叙述的频率与时间的三维被引量:5
- 2013年
- 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维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维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H)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 李卫华
- “文文相生”:“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一个比较诗学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文文相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小说戏曲评点家金圣叹提出的理论范畴。以当代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为参照,'文文相生'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文本组织形式,可以从'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两方面来加以考察。就'内互文性'而言,'文文相生'呈现为'那辗'与'照应'两种基本形式;就'外互文性'而言,'文文相生'与八股文的程式作法、古典诗词的对偶体式、史蕴诗心的史传文传统以及阴阳对立互补的文化观念,都有着深层的关联。
- 李卫华
- 关键词:金圣叹互文性
- 历史:作为一种叙述被引量:1
- 2015年
-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 李卫华
- “细读”:当代意义及方法被引量:4
- 2011年
- 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重提"细读"的原因在于,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脱离文本细读的政治比附和随意发挥上。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反观"细读"的提出者——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则不难发现其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长期缺乏"细读"的中国文艺学界来说,在当下盛行新观念、新理论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确定"直面文本"的批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可行的细读方法和步骤,是当前文学理论不可回避的任务。
- 李卫华
- 关键词:细读文化研究审美批评文化批评
- 兰色姆与金圣叹的文学形式观之比较
- 2011年
- 波兰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1886—1980)曾指出:'形式'是西方美学最经久耐用的名词之一,而一个名词愈是经久,其意义因为累积的缘故,也就显出愈多的分歧。他经过仔细的考察,梳理出'形式'这一名词的十一种含义,其中包括五种主要含义、四种相对次要的含义和两种新起的含义。塔塔尔凯维奇的划分略显琐碎,但他为了区分这同一能指的多个所指而采取的方法却简便易行:找出每一种所指的反义词,通过与之相对的概念确定其含义。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塔塔尔凯维奇所谓'形式乙'和'形式丙',即与'内容'相对的'形式'和与'材料'相对的'形式'。二者在大量的文艺学和美学论文中虽都被称作'形式'。
- 李卫华
- 关键词:美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