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8ZD078)
- 作品数:75 被引量:152H指数:7
- 相关作者:黄念然王庆卫胡亚敏吴亚南季念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人类学形态概观
- 2017年
- 伊格尔顿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四种形态,并将"人类学批评"置于首位,称其为"雄心最大、影响最远"的一种。这一论断,为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形态类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虽然人类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尚有争议,但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二者的关系,把人类学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本文认为,承认二者的关联并不意味着主张马克思晚年有一个独立于唯物史观之外的"人类学阶段",也不应把马克思的人类学思考笼统地称为"人类学转向",而应当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一部分,视为唯物史观在人类学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置于人类学的视角之下进行审视。本文力图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学思想的发生和嬗变过程,剖析其理论动机和功能特征,并以人类学学科的自身发展轨迹为参照,从方法、问题域和理论目的等角度呈现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的理论概貌。
- 王庆卫
- 关键词: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化批评
-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被引量:9
- 2019年
- 作为中国早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的传播者和宣传家,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见解及其具体的文艺批评实践不仅对五四后期的左翼新文艺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也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轨范。从其早期的俄乡心程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作用有着"清醒的现实主义"认识;他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畅想,既有对新大众语言的原型想象,也有对普洛大众文学之现实与未来的宏观剖析,更有对中国文学出路的积极探讨;他对马列主义文艺原典的阐释与发扬,既有"直取心肝"的准确,也有因激进而带来的误读;他以革命现实主义为立场的文艺批评实践因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战斗性和高度的针对性而显现了鲜明的"政论文"特征。
- 黄念然王诗雨
- 关键词: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与情感结构--论雷蒙·威廉斯“三条进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13
- 2018年
-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其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学术立场上的从"左派利维斯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学术焦点上的"从大众文化到共同文化"、研究思路上的"从文化领导权到情感结构"三条进路。其核心意旨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改造利维斯的文化精英主义,倡导具有物质生产性内涵的文化概念;在对"文化"定义的归纳中引出"共同文化"概念,以图达成少数人文化与多数人文化的和解;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出发探究文化中的权力现象,并以"情感结构"概念来呈现情感与现实、文本与社会普遍形式的同构性。对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的这一动态过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把握西方文化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演变和思想发展的逻辑,并为我们的当代文化建设提供镜鉴。
- 王庆卫
- 关键词:文化唯物主义共同文化情感结构
- 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被引量:1
- 2017年
-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去解决中国文艺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阐释者和党的文艺政策宣传者。他在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中国形态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与时俱进的实践思维品格去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化问题;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解与完整把握去探讨文艺的内外在规律;通过坚持政治民主、思想民主、艺术民主来反对政治、文化专制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开辟广阔的天地;通过坚持"以中为主"、"以我为主"的原则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民族化之路。"时代化"、"科学化"、"民主化"、"民族化"是周恩来文艺思想体系的支柱,也是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
- 黄念然高畅
- 关键词:周恩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主体·艺术生产·异化——从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看艺术生产被引量:3
- 2014年
- 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角度看,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需要是人类从事艺术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现实观念基础。艺术生产活动作为主体个性色彩强烈的人类活动形式,理应从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出发,从人的需要的本质特性出发来界定艺术生产的特殊本质。在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的本质需要推动下,人建立了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生产则是联结这种审美关系的中介。资本主义条件下普遍的异化状况客观上必然带来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生产的敌对性。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与功能就植根于人的本性的需要结构中,要理解艺术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敌对性也应该从体现人的本质需要的审美感觉等能力当中来解释。
- 吴亚南
- 关键词:艺术生产异化
- 从“谨严”到“浮夸”——古代叙事艺术的跃进被引量:3
- 2014年
-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 王先霈
- 关键词:《左传》叙事艺术
- 浪漫主义与马克思的古希腊艺术批评——兼论浪漫主义对理解马克思文艺批评范式特征的意义
- 2014年
- 考察马克思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马克思古希腊艺术批评文本中就是存在着唯物史观和浪漫主义两种批评视野的交织,这两种视野构成我们理解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的双重维度。正视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视野的双重维度,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度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范式的内在本质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多维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系的时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 吴亚南
- 关键词:浪漫主义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三问
- 2012年
- 一、为什么要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当代中国,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史来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为适应社会实践和文学活动的具体要求。
- 胡亚敏
- 关键词:社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文学批评
- 回到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前提被引量:1
- 2012年
- '回到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基础与前提。这一诉求的意涵包括:一、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有别于一般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二、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关注中国现实的同时,还需反思这种中国化的诉求对准确理解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知识系统中理解经典作家的文学思想,'互文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四、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特质与特点。五、调整理论研究的知识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知识语境中思考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建构。
- 孙文宪
- 关键词:问题域
- 文学理论教学改革要坚持“唯物史观”被引量:1
- 2014年
- 近些年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把文学的功能"精神本体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文学在许多教材中变成了一种纯粹精神的高蹈、歌唱,成了所谓原理尘嚣的一种纯精神的本体性存在。本文以为,这对教学的对象学生来说,会造成一种误导,以为文学是可以脱离现实的乌托邦。最重要的,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使文学理论最终脱离了"唯物史观",而滑向唯心论的泥淖。文学理论的教学,应该坚持唯物史观。
- 王金山
-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