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5kj398zc)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房江育马雪泷宛晓春更多>>
- 相关机构:黄山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水稻叶片硅体与稻壳硅体的物相和光学性质比较被引量:2
- 2006年
- 研究了水稻成熟叶片和稻壳中硅体的物相、自发荧光、红外和紫外吸收特性。X-射线衍射结果和显微红外摄谱结果一致表明稻壳硅体结构单一,为典型无定型矿质S iO2。稻壳硅体在紫外激发下没有自发荧光,表明稻壳硅体不含酚类化合物,因此硅体在285 nm处的强烈吸收为稻壳硅体本身所为。叶片硅体结构变异较大,硅体与标准物质无定形硅矿质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并且哑铃形硅体、扇形硅体和不规则硅体的红外吸收光谱也不尽相同,叶片中这3种硅体在紫外激发下都能够自发荧光,表明叶片硅体中含有酚类化合物。硅体混合物仅在290 nm处有微弱的吸收,显示出叶片硅体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 房江育马雪泷
- 关键词:水稻叶片稻壳物相光学性质
- 水稻中的纳米硅及其紫外吸收被引量:3
- 2006年
- 为了了解水稻中硅的亚显微结构及其紫外吸收特性,根据强酸不会腐蚀SiO2玻璃的事实,选择湿消化方法分离水稻中的硅体。以浓硫酸和硝酸混合液分别处理水稻叶片和稻壳,经多级沉降分离出其中的硅体。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硅体距离表面10nm以内碳相对质量为35.05%,远高于硅体表面(5.88%),说明硅质壁能够阻止强酸进入硅体内部,避免硅体内氧化,保持硅体结构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理化性质。电镜显示硅体SiC):结构致密,由1~2nm的SiO2凝胶粒子粘聚而成,纳米颗粒相互融合组成排列方向一致的纳米棒,内部还有微米尺度(≤1μm)和纳米尺度(≤1~2nm)的隙孔。颖壳硅体最大吸收位于285nm;叶片纳米硅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极其有限,表明水稻颖壳和叶片硅体对紫外辐射具有不同的抵抗机制。
- 房江育宛晓春马雪泷
- 关键词:水稻纳米紫外吸收
- 稻壳纳米SiO_2研究及开发利用被引量:16
- 2005年
- 采用强酸消煮方法从水稻稻壳中提取二氧化硅。EDX能谱分析表明,提取物中不含其它杂质,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稻壳二氧化硅是由直径为50nm的凝胶颗粒组成。讨论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开发前景和利用途径。
- 马雪泷房江育
- 关键词:稻壳纳米二氧化硅
- 能谱-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水稻硅体中的有机物
- 2005年
- 利用低温研磨、离心和连续自然沉降的方法从新鲜水稻叶片中分离得到了纯净的天然硅体,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高温和强酸对硅体中有机物的破坏。由于硅体中有机物及其痕量,无法用常规生理生化方法进行化学成份分析,因此采用能谱和显微红外技术加以观测。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发现硅体中除含有硅、氧元素外,还含有碳元素。进一步对硅体逐级分离后,用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硅体中除显示多糖和少量蛋白质谱峰外,还有明显的多酚化合物的特征峰。
- 房江育马雪泷
- 关键词:水稻有机物能谱
- 8个野生稻种的叶片硅体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用强酸溶液分离8个野生稻种叶片中的硅体并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进行观测研究.结果显示,(1)叶片含有3种类型的硅体,即不规则硅体、哑铃形硅体和扇形硅体,前2种硅体不能作为属内分类的依据,但短药野生稻哑铃形硅体的表面纹饰独特,可作为识别该物种的特征.(2)同一个物种的扇形硅体变异很大,统计学表明它总以其中的某一种类型占有优势,紧穗野生稻和短舌野生稻中小型硅体占优势,药用野生稻和普通野生稻中约有一半为中型硅体,另一半为小型硅体,其余4种野生稻包括斑点野生稻、澳洲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中绝大多数为中型硅体,即野生稻的扇形硅体以中、小型为主.(3)根据扇面长/扇柄长的比值,将扇形硅体划分为长柄型、中间形和短柄型3种形态,依此对8个稻种的硅体分类.结果表明,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紧穗野生稻和澳洲野生稻以长柄型为优势;普通野生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则以中间型为主,且扇形硅体的扇面长/扇柄长的比值的大小与野生稻染色体组型或原产地有关.
- 马雪泷房江育
- 关键词:野生稻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