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启动基金(017208) 作品数:7 被引量:34 H指数:4 相关作者: 李雅娟 王玉生 刘博 李霞 高养春 更多>> 相关机构: 大连海洋大学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更多>> 发文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泥鳅MSAP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2 2014年 为获得不同倍性泥鳅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建立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方法的反应体系,并利用该方法对二倍体泥鳅鳍基因组DNA进行了MSAP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双酶切反应体系为800 ng的泥鳅基因组DNA,用EcoR I、Hpa II和Msp I各10 U,在37℃下反应8 h后即可酶切;最佳预扩增反应体系为模板4μL、预扩增引物0.8μL、0.2 mmol/L d NTPs、1.5 mmol/L Mg2+和Taq 1 U;最佳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为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的模板2μL、引物1.5μL、0.375 mmol/L d NTPs、1.5 mmol/L Mg2+和Taq 1 U;二倍体泥鳅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4.1%、20.8%、22.3%,半甲基化率分别41.4%、20.8%、33.3%,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5.5%、41.6%、55.6%。研究表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MSAP技术在多倍体泥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周贺 徐雯 李雅娟 秦艳杰 李霞 麻天宇 肖逸啸 马海艳关键词:泥鳅 DNA甲基化 德国镜鲤和不同倍性泥鳅银染核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PHA体内二次注射法及快速银染法对德国镜鲤和不同倍性的泥鳅进行银染核型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德国镜鲤中期分裂相及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的数目为1~2个,含有2个Ag-NORs频率最高,分别为80%和56%。二倍体泥鳅中期分裂相及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的数目为1~2个,含有2个Ag-NORs频率最高,分别为72%和60%。四倍体泥鳅中期分裂相及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的数目为1~4个,中期分裂相中含有3个Ag-NORs,频率最高为36%,间期核中含有2个Ag-NORs,频率最高为40%。德国镜鲤2n=100,核型组成为30m+26sm+30st+14t,NF=156。NOR的染色体在核型中位置和NORs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sm组第8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NOR的染色体在核型中位置和NORs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均是:m组第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研究结果证实德国镜鲤与中国鲤鱼一样,是多倍化后经历二倍化过程演变而来,是二倍化的四倍体,即染色体数目为2n=100。四倍体泥鳅进行加倍后未发生二倍化或在二倍过程中,是遗传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n=100。 李雅娟 高敏 钱聪 曹顶臣 孙效文关键词:德国镜鲤 AG-NORS 核型 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以天然二倍体、杂交三倍体(4n♀×2n♂)和天然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鳍组织为材料,对短期培养的消毒方法、秋水仙素的浓度(1.0、1.5、2.0μg/mL)与处理时间(2、3、4 h)和低渗处理时间(30、40、50 min)等细胞培养技术,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100 g/L的碘伏溶液杀菌效果良好,对于细胞生长影响较小,尤以处理15 min时的效果最明显,细胞迁出迅速;在终止培养前3 h加入秋水仙素至终浓度为1.5μg/mL,天然二倍体、杂交三倍体和天然四倍体泥鳅鳍细胞中期分裂相染色体众数最高,分别为93.33%、90.00%、70.00%;25℃下低渗处理40 min时,可以获得大量图像清晰、长度适中、分散良好、染色体数目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本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作为材料来源快速制备不同倍性泥鳅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刘博 李雅娟 李霞 隋燚 高养春 王玉生 马辰关键词:泥鳅 二倍体 染色体 泥鳅杂交三倍体和二倍体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对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2n♀×4n♂,DT)和二倍体泥鳅(2n♀×2n♂,DD)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其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结果表明:DT受精卵在水温(25±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36 h 19 min;对照组DD受精卵在水温(25±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35 h 57 min;DT(DD)的胚胎发育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6个时期,DT(DD)受精卵约40 min(40 min)后进入卵裂期,3 h 45 min(3 h 40min)后进入囊胚期,6 h 30 min(6 h 24 min)后进入原肠期,9 h 32 min(9 h 20 min)后进入神经胚期,15 h 45 min(15 h 30 min)后进入器官形成期,36 h 19 min(35 h 57 min)后出膜。研究表明,DT的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特征与DD基本相似,说明DT具有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本研究可为杂交三倍体泥鳅苗种培育提供生物学依据。 高养春 李雅娟 姜志强 李霞 王伟 刘博 王玉生 庞义猛关键词:泥鳅 二倍体 胚胎发育 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诱导条件优化 被引量:6 2015年 为探索安全、易操作的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以天然四倍体泥鳅为父本,二倍体泥鳅为母本人工催产授精,冷休克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试验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受精后时间为A,设0、5和10 min;处理温度为B,设0、3和6℃;处理时间C,设45、60和75 min。染色体倍性鉴定采用单个胚胎染色体计数法。结果表明,最高雄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为63.33%;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受精后5 min,处理温度3℃,处理时间60 min;影响雄核发育三因素主次顺序为:受精后时间→处理温度→处理时间。 林忠乔 李雅娟 张赛赛 姜志强 王伟 王玉生关键词:冷休克 正交试验 天然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细胞系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对传代20次的天然二倍体和天然四倍体泥鳅鳍细胞系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Ag-NORs及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二倍体泥鳅鳍组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10m+4sm+36t,NF=64;四倍体泥鳅鳍组织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100,核型公式为:4n=20m+8sm+72t,NF=128。2天然二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有2个Ag-NORs,天然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有4个Ag-NORs,均位于第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的末端。3天然二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2个,天然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的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CMA3阳性位点为4个;均位于核仁组织区,即第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的末端。结果表明,天然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鳍培养细胞制备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带型与体细胞一致。 李雅娟 隋燚 赵睿 李霞 周贺 刘博 马海艳关键词:泥鳅 二倍体 四倍体 细胞系 染色体组 AG-NORS 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6 2012年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交(2n×4n)、反交(4n×2n)杂交后代的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7~81、67~82,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100、100个)中,染色体数目为75的整三倍体众数百分比最高(22%,20%),此外还有大量染色体数目<75的亚三倍体(37%,51%)和染色体数目>75的超三倍体(41%,29%);6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79、66~80,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58、63个)中,整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6%,41%),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34%,49%)和超三倍体(40%,10%);12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82、69~83,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71、50个)中,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8%,54%),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48%,20%)和超三倍体(24%,26%)。研究表明,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反杂交后代均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并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非整三倍体率呈下降趋势。 李雅娟 钱聪 印杰 高敏 高养春 刘博 王玉生关键词:泥鳅 染色体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