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S038)

作品数:18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侯杰李净昉王小蕾赵天鹭高瑞泉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女性
  • 5篇性别
  • 5篇文本
  • 5篇民国
  • 5篇民国时期
  • 3篇媒体
  • 3篇妇女
  • 2篇都市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性
  • 2篇社会性别
  • 2篇女性主体
  • 2篇女性主体性
  • 2篇清末
  • 2篇《益世报》
  • 2篇别史
  • 2篇缠足
  • 1篇邓颖超
  • 1篇都市生活
  • 1篇新女性

机构

  • 14篇南开大学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美国纽约大学

作者

  • 12篇侯杰
  • 3篇李净昉
  • 2篇赵天鹭
  • 2篇王小蕾
  • 1篇李从娜
  • 1篇李钊
  • 1篇王晓蕾
  • 1篇高瑞泉
  • 1篇王文斌
  • 1篇麻涛
  • 1篇陈晓曦
  • 1篇赵秀丽
  • 1篇习晓敏
  • 1篇陈文君
  • 1篇傅懿

传媒

  • 4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南方论丛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女子学院...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媒体·视觉·性别——以清末民初天津画报女性生活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2011年
清末民初石印画报在知识分子希图开启民智的诉求中应运而生,天津出版的《醒俗画报》、《人镜画报》针砭政治时弊、批判社会陋习,为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群体留下了被揣摩的映像,为分析女性的特质如何被符号式地定位在"传统"和"现代"框架之内提供样本。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们既把女性纳入了培养国民之母的计划之内,又把女性"缺乏教养"视为"封建落后"的象征。对于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有关女性生活批判应给予再批判。由于男性知识分子掌握了记录历史的权力,所以选取什么样的"新闻"视角,如何诠释历史事实,皆反映了他们的思维特征,与所处的时代认识水平密切相关。清末民初的男性知识分子将其所感受的国族困境投射在"她者"身上,通过对"她者"的批评树立起男性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社会性别关系折射出深层的社会结构,深入地诠释了时代的变革话语。
侯杰李钊
关键词:社会性别
民国时期天津女性都市生活的媒体表达——以《大公报》副刊《家庭与妇女》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对《大公报》副刊《家庭与妇女》的史料研究,发掘当时媒体对女性身体的塑造表达,和对新家庭生活方式的倡导,揭示了报刊媒体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直接或间接地营建着都市人的生活及其心态。
侯杰习晓敏
关键词:民国时期都市生活媒体表达
文本分析与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前的中国近代性别史研究还面临着许多困境,诸如史料匮乏、传统研究模式的不适、有效而又系统的理论表达方式的缺失、国外性别史研究的状况如何等方面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国性别史研究的进展。为了促进中国性别史研究的快速科学发展,我们特约了在这一领域成就卓著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游鉴明、郑州大学吕美颐、南开大学侯杰等先生,集中探讨了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性别制度和社会规范、文本分析与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等问题。同时,该组文章还简要展示了近现代有关拜占庭妇女史研究的模式及取得的成就,以期为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出现新的突破带来契机。
侯杰
关键词:文本分析性别结构主义学术界品性
公共空间的性别构建——以20世纪20年代天津《女星》为中心的探讨
2011年
20世纪20年代,李峙山、邓颖超等女权运动者在天津组建了女星社,并通过创办刊物《女星》为女性表达自我以及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渠道,进而打破男性对公共空间话语权的垄断。借助《女星》这一平台,女性通过编辑、撰稿、投书,从被论说者转变为论说的主体,主动表达她们对于性别关系和现代国家的构想。在与男性对话、协商及合作的过程中,女性的话语空间得以拓展。言说与实践的结合,也为天津女星社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奠定了基础。
李净昉
关键词:女星公共空间
事件·文本·解读--以民国时期“双烈女事件”为中心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以1916年发生在天津的双烈女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刊、碑刻、诗词的解读,剖析双烈女事件在民国时期天津乃至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反响,重新探讨该事件在历史演进中呈现的意义。通过文本解读,力图揭示不同文本作者在书写中所体现的不同社会身份,探讨作者、人物及事件与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审视民国初年普通女性的地位及文本背后所隐含的特定的性别意涵。
侯杰陈晓曦
关键词:文本社会性别
国民革命时期的邓颖超与天津妇女运动被引量:1
2007年
近代中国,从女子解放到民族独立,许多牵系时代脉搏的大命题,几乎都引起了女性革命先行者的深切思考。邓颖超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者,在民国时期,她是同天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颖超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和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中,由一名普通的爱国青年学生迅速成长为天津妇女运动的领袖人物。选取邓颖超作为考察对象,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不仅可以了解她的爱国行动在近现代史上的作用和价值,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近现代社会民族独立与妇女解放的双重变奏。
侯杰麻涛王文斌
关键词:邓颖超妇女运动
放足与革命:冯玉祥与河南放足运动(1927~1928)——以《放足丛刊》为中心
2017年
国民革命时期,冯玉祥在河南等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放足运动。这场运动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办理,具有鲜明的强制色彩,且被纳入到国民革命事业之中。然而,由于宣传不足、手段过激等原因,放足运动没能迅速消除缠足旧俗,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国民政府成立后,基于河南经验而产生的由国家主导的反缠足运动模式,依然未能有效规避上述弊端,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也因之事倍功半、步履维艰。
赵天鹭
关键词:缠足
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被引量:3
2010年
1931年9月1日,北平《世界日报》再次开辟《妇女界》专刊,主编由男性变为女性。在女主编金秉英的主持下,妇女的声音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出来,内容涉及社会的诸多层面,体现了编者、作者对妇女生命的关怀。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编者倡议妇女走出家庭,为国贡献力量,但是又不能放弃家庭的责任。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妇女界》所讨论的重要议题。该专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参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调整与构建,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文化。
侯杰傅懿
关键词:《世界日报》女性主体性妇女解放近代报刊
冲突与融合:天主教贞洁观在华处境研究——以天津《益世报》为中心(1915—1937)
2012年
受天主教贞洁观念的影响,《益世报》对节烈事件尤为关注并将其看作是挽救人心风俗的舆论工具。但基督宗教的男女平等理念又是对中国"男尊女卑"的节烈观的否定。《益世报》对节烈的提倡反映了天主教贞洁观与中国传统节烈观的冲突与融合,体现出中西文化维护男性性别权力的共同特质。
赵秀丽
关键词:天主教《益世报》
媒体与民国时期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以天津《益世报·妇女周刊》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女性主体性,是近年来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但是利用近代报刊媒体来探寻女性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益世报》的《妇女周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史学材料分析和后现代文本解读等方法,吸收和借鉴报刊史、妇女史等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重点从女性社会史、社会性别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媒体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集中探讨。本文不仅从经验主体、思维主体、言说主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女性如何从这三个层面确立其主体性。通过对《妇女周刊》中有关华北地区社会调查、媒体报道、口述访谈、女性书写等诸多层面的综合分析,客观揭示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女性是怎样向男权秩序抗争,在与男性的互动过程中,复杂地建立起女性主体意识的历程。而对民国时期华北社会性别史进行区域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北方经验、立场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性别史研究中南方经验的回应和比较,最终客观呈现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女性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发掘或恢复其身份认同和自觉意识,重现其主体性和自我肯定的历史过程。
李净昉
关键词:《益世报》女性主体性民国时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