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709)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丁毅张镝汪爱华于智勇谭睿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野生
  • 7篇野生大麦
  • 7篇近缘
  • 7篇近缘野生大麦
  • 7篇大麦
  • 3篇电泳
  • 3篇双向电泳
  • 2篇遗传多样性分...
  • 2篇NTS
  • 1篇叶片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图
  • 1篇指纹图谱
  • 1篇麦醇溶蛋白
  • 1篇聚类
  • 1篇简单重复序列
  • 1篇分子标记
  • 1篇RAPD
  • 1篇RAPD和I...
  • 1篇SSR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丁毅
  • 2篇谭睿
  • 1篇孙林
  • 1篇魏磊
  • 1篇马得泉
  • 1篇于智勇
  • 1篇汪爱华
  • 1篇张镝

传媒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湖北省遗传学...
  • 1篇遗传
  • 1篇Journa...
  • 1篇中国遗传学会...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西藏与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方法对90个近缘野生大麦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包括45份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样本和45份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样本.从大麦的7个连锁群中选取27对引物用于PCR扩增,结果有11对引物扩增出有效多态性片段.11对引物共检测到126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5~22个SSR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1.45个等位变异位点.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比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平均每对引物多检测出2个位点.SSR结果采用NTSYS软件进行相似性系数计算,POPGNEN32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系数计算,算术平均的非加权成对分组法(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样本比中东地区近缘野生大麦样本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这为大麦的东方起源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
于智勇丁毅
关键词:近缘野生大麦
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叶片全蛋白双向电泳的初步分析
中国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世界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DNA分子标记和蛋白质分子标记的系统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积累,对于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起源与进化等理论问题在世界上争论不休,特别需要我们提供相关试验证据和积...
汪爱华魏磊丁毅
关键词:双向电泳
文献传递
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单体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悠久的历史成为全球最典型大麦的立体生境特色,为世界大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大麦遗传资源。根据徐廷文的分类系统,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在分类上隶属于普通大麦种(Hordeum vul...
孙林丁毅
关键词:近缘野生大麦双向电泳
文献传递
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5S rDNA NTS序列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选取来自西藏不同地理区域的17份近缘野生大麦材料和1份国外的近缘野生大麦材料,利用直接PCR、T-载体转化克隆、克隆产物测序的方法获得了它们的5S核糖体DNA NTS(Nontranscribed intergenic spacer)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西藏近缘野生大麦NTS序列包括两段相对保守的保守区A和保守区B以及一段变异较大的变异区V,变异区由若干个TAG碱基的重复序列构成.两段保守区总长度为168~169 bp,长度变异较小,仅相差1 bp.保守区的GC%含量为43.8%,其中有12个核甘酸位点发生变异(占总核甘酸数目的7.1%),变异位点基本上是颠换多于转换,颠换/转换率为1.0~2.0.变异区中TAG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从4到17次,而且有部分TAG重复发生了颠换和转换(TAG→TCG,TAG*→TAC).TA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是决定NTS序列多态性的主要因素.对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和麦属其他作物的比较,认为rDNA NTS适合作为属内分类的分子标记.
谭睿马得泉丁毅
基于AFLP标记的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1
2007年
选取7对引物组合,构建了36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和4份栽培大麦的AFLP指纹图谱,共获得清晰可辨的条带227条,其中多态性带194条,占85.46%,从DNA分子水平显示出所试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计算得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欧氏距离)介于2.646~10.488之间,应用离差平方和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结果进行聚类,建立了40份大麦材料的AFLP树状图,聚类结果将40份材料分为5类,进一步揭示出供试材料间遗传背景的相似性和复杂性。结合Nei’s遗传一致性分析结果,发现近缘六棱野生大麦较之近缘二棱野生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更近,支持栽培大麦是从野生二棱大麦起源,而野生六棱大麦是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的大麦系统发生观点。
张镝丁毅
关键词:近缘野生大麦AFLP指纹图谱聚类
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与中东地区野生大麦单体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中国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悠久的历史成为全球最典型的大麦立体生境特色,为世界大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大麦遗传资源。中国近缘野生大麦是我国青藏高原宝贵的遗传资源之一,其在研究大麦的起源、进化、分类等理论...
孙林丁毅
关键词:麦醇溶蛋白双向电泳
文献传递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RAPD和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9
2007年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分析(ISSR)分子标记对110份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选取30条RAPD引物和10条ISSR引物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3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3.33%;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3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8.92%;研究证明ISSR标记能检测出比RAPD标记更多的遗传多态性.利用POPGNEN32软件对RAPD和ISSR结果进行遗传一致性系数分析,表明各居群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利用算术平均的非加权成对分组法(UPGMA法)对RAPD标记和ISSR标记结果构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聚类树状图,可将7个供试大麦居群聚为2组:一组包含所有来自西藏的居群,在ISSR树状图中阿里地区除外;而青海地区的聚为另外一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近缘野生大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证明西藏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的理论积累了有益的资料.
汪爱华丁毅
关键词:RAPDISSR
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5s rDNA短NTS序列比较分析
中国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在分类学上属于普通大麦种(Hordeum vulgare L.),包括野生二棱大麦[ssp.spontaneum(C.Koch)Hsü]和野生六棱大麦[ssp.agriocrithon(E.berg)...
谭睿丁毅
关键词:近缘野生大麦NTS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