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专项基金

作品数:11 被引量:111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阳宁张东声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长沙矿冶研究院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叶绿素A
  • 3篇深海
  • 2篇深海沉积
  • 2篇深海沉积物
  • 2篇粒级结构
  • 2篇两相流
  • 2篇南印度洋
  • 2篇颗粒群
  • 2篇固液两相流
  • 2篇合同
  • 1篇大洋
  • 1篇大洋锰结核
  • 1篇叠层石
  • 1篇东太平洋
  • 1篇多金属结核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含量
  • 1篇植物
  • 1篇深海采矿

机构

  • 8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长沙矿冶研究...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7篇王春生
  • 5篇王小谷
  • 3篇张东声
  • 3篇刘镇盛
  • 3篇阳宁
  • 2篇陈光国
  • 2篇周亚东
  • 2篇杨俊毅
  • 2篇洪丽莎
  • 2篇金星
  • 2篇肖红
  • 2篇唐达生
  • 1篇宋迅殊
  • 1篇张富生
  • 1篇沈华悌
  • 1篇王基庆
  • 1篇林承毅
  • 1篇陈建林
  • 1篇余梦迪
  • 1篇倪建宇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矿冶工程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 1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海采矿海上平台模拟系统的控制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基于OPTO22 SNAP控制器,运用位置反解方法,构建了深海采矿海上平台模拟六自由度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模拟海上平台的运动姿态,有助于采矿船与船上工作平台的隔离,降低工作平台的大幅运动、减少对扬矿管的损伤。
王伟阳宁龚德文胡琼李泽沛余梦迪
关键词:深海采矿六自由度平台位置反解位置正解
抚仙湖叶绿素a的生态分布特征被引量:40
2003年
2001年5月、8月和9月,对云南抚仙湖水体、沉积物、沉积物与水界面的叶绿素a,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细胞密度的分布和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真光层中的动态变化尤其显著,且光照强度对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起主导作用。在观测的3个不同季节中,表层叶绿素a浓度,秋季最高,平均为(2.27±0.12)μg/dm3;春季次之,为(1.85±0.20)μg/dm3;夏季最低,为(1.38±0.15)μg/dm3。分析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表明磷是抚仙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浓度在表层和次表层较高,并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浮游植物的分析表明,硅藻门的小环藻是抚仙湖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主要来源。而上覆水中叶绿素a浓度与真光层叶绿素a浓度相当的原因,则可能是由水底微型藻类的再悬浮和浮游植物的沉降聚集而导致的。
刘镇盛王春生倪建宇朱根海周怀阳
关键词:叶绿素A浮游植物生态分布
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的大尺度分布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2008年大洋环球航次,研究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中束毛藻丰度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束毛藻藻丝平均丰度较高,分别为25.2×103和33.3×103m-3,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束毛藻平均丰度较低,分别为1.76×103,0.87×103和1.52×103m-3。各海区束毛藻丰度与水温无明显相关关系。总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束毛藻不同,在太平洋呈西低、东高,在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而在南印度洋较低,从总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看,微微型浮游植物(0.2~2μm)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微型浮游植物(2~20μm),小型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重最低。各海区束毛藻对总叶绿素a贡献的比例不同,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南亚海域较高,分别占总叶绿素a的7.79%和3.92%,在热带中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较低,均低于1%。在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占真光层总新氮输入量的比例较高,这是该海域新氮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热带中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束毛藻固氮对真光层新氮的贡献比例则很低。
张东声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高晓辉
关键词:叶绿素A固氮
深海小型底栖生物Ludox离心分选方法的改进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使用Ludox@HS-40作为介质,对一系列深海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离心分离实验,对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在不同密度和离心速度条件下的双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该种试剂的最佳密度和最佳的离心速度。结果表明:Ludox@HS-40介质密度和离心速度对小型底栖生物的分选率影响显著,但密度和离心速度间交互效应对分选率的影响却并不显著,Ludox@HS-40介质的最佳密度应大于等于1.18 g/mL,最佳离心速度为1 800-2 000 r/min,此时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将大于等于97%。
王小谷王春生张东声洪丽莎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
水力提升颗粒及颗粒群浮游运动规律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在高30 m、管径200 mm的室内扬矿系统中,进行了单颗粒、均匀颗粒和非均匀颗粒的浮游试验,观察了颗粒及颗粒群体在垂直管道中的运动状态,分析了颗粒的粒径、管壁边界条件、浓度和级配等因素对浮游速度的影响,得出了单颗粒和均匀颗粒在垂直管中的浮游速度经验公式。
陈光国阳宁唐达生金星肖红
关键词:水力提升固液两相流
印度洋南赤道流区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及粒级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2010年4—5月印度洋南赤道流区的综合环境调查资料,对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和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层化明显,表层水温较高,营养盐浓度较低。调查海区东部测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南爪哇流的影响,有高温低盐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在该海区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表层叶绿素a浓度在整个调查海区虽然普遍较低(平均为(0.122±0.052)mg/m3),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印度洋南赤道流区中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位间分布均匀;东部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测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2)整个调查区域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其最大值分布在60—80m水层,位于营养盐跃层内。(3)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ico级份的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平均为75%,nano级份的贡献平均为20%,net级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小,平均仅有5%。对比调查和在其它海区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属于典型的低纬度寡营养海区,低的营养盐浓度(特别是NO-3浓度)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周亚东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卢勇刘晓辉
关键词:叶绿素A粒级结构
东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3
2010年
分析并研究了东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深海沉积物中的微型生物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表层最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量(以C计)的水平分布特征为东区高于西区,变化范围为0.052~0.386μg/cm2,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东区的ES0503站位,生物量最低值出现在西区的WS0505站位。总叶绿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微型生物生物量相同,变化范围为0.083~0.272μg/cm2。总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微型生物生物量基本一致,变化范围为0.349%~0.453%。相关分析显示,深海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的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总有机碳含量与微型生物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总叶绿素含量是微型生物生物量水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小型底栖生物、生物扰动和底流等环境因子也是影响沉积物中微型生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张东声王春生杨俊毅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
夏季西南印度洋叶绿素a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分析了2011年1月西南印度洋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粒级结构,并结合水动力学环境和营养盐数据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印度洋副热带涡流(IOSG)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低,不超过0.07 mg/m3,次表层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所在水层较深,超过100 m;副热带聚集区(SCZ)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高(0.164—0.247 mg/m3),次表层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出现在50—70 m层。硝酸盐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微微型(pico)粒级的浮游植物占绝对优势,所有站位其对总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为71.1%,微型(nano)粒级次之(24.2%),小型(net)粒级所占比例最小(4.7%),其中IOSG区pico粒级对总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为77.9%,SCZ的pico粒级对总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为66.7%。IOSG区和SCZ海区之间水动力学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了这两个海区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粒级结构的较大差异。
洪丽莎王春生周亚东林钟扬王小谷宋迅殊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叶绿素A粒级结构
太平洋中国开辟区锰结核生物成因研究被引量:16
2001年
本文对叠层石(微小叠层石与奇异叠层石)及其建造者(中华微放线菌与太平洋螺球孢菌)在结核中显示的规律性特征,叠层石纹层与超微生物生长,主要锰矿物及Fe、Mn元素与叠层石类型之间关系以及超微生物直接成矿等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锰结核中叠层石柱体一般都显示出纹层、纹层组与纹层带3个级别的生长韵律,明层菌丝体密集,暗层菌丝体稀疏;两种叠层石类型与超微生物化石种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主要锰矿物含量变化与叠层石类型密切相关;叠层石柱体内Fe、Mn元素分布比柱间空隙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且营养菌丝矿化程度比生殖菌丝强;超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与沉积粘附作用直接造成了结核中Fe、Mn元素的富集,而全球性大气候与洋底微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长的兴衰,导致了明暗相间纹层的交替出现。我们认为,叠层石纹层显示的韵律性特征,是任何胶体化学作用与沉积作用难以形成的,只有微生物群体的世代繁衍,才能构筑成几乎固定不变的叠层石柱体形态。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大洋锰结核的生物成因观点。
陈建林张富生林承毅史君贤沈华悌王基庆马维林
关键词:大洋锰结核生物成因
东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被引量:19
2008年
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中国结核合同区东区沉积物不同层次总DNA,通过克隆测序构建了含有79个克隆子的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了该海域沉积物中细菌的多样性。79个克隆在系统发育树中形成了11个大分支,包括Gamma proteobacteria(22.8%),Alpha proteobacteria(16.5%),Planctomycetacia(7.6%),Delta proteobacteria(6.3%),Nitrospira(6.3%),Actinobacteria(6.3%),Beta proteobacteria(5%),Acidobacteria(5.1%),Sphingobacteria(3.8%),Firmicutes(2.5%),Other bacteria(17.7%),其中Gamma proteobacteria在总文库中所占比例最高,该分支细菌在0-2cm、4-6cm层也是优势菌种。Gamma proteobacteria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为优势属(22.2%)。各个层次中所含细菌类群有所不同,Alpha proteobacteria、Gamma 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acia、Nitrospir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为三层样品共有类群。
徐宏翔吴敏王小谷杨俊毅王春生
关键词: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