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2001-07)

作品数:23 被引量:973H指数:17
相关作者: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康文星方晰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篇人工林
  • 10篇杉木
  • 10篇生态系统
  • 7篇杉木人工林
  • 6篇养分
  • 6篇樟树人工林
  • 6篇森林生态
  • 4篇生物量
  • 4篇林学
  • 3篇养分含量
  • 3篇杉木林
  • 3篇杉木人工林生...
  • 3篇生态
  • 3篇碳平衡
  • 3篇碳贮量
  • 3篇人工林生态系...
  • 3篇贮量
  • 3篇物量
  • 2篇养分循环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机构

  • 18篇中南林学院
  • 5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2篇田大伦
  • 13篇项文化
  • 11篇闫文德
  • 10篇康文星
  • 8篇方晰
  • 4篇陈书军
  • 2篇雷丕锋
  • 2篇邓湘雯
  • 2篇罗勇
  • 1篇邓裕
  • 1篇唐大武
  • 1篇吴彬
  • 1篇张冰新
  • 1篇焦秀梅
  • 1篇李进
  • 1篇潘勇军
  • 1篇熊振湘
  • 1篇姚迎九
  • 1篇何介南
  • 1篇沈燕

传媒

  • 8篇中南林学院学...
  • 6篇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南林业调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多环芳烃含量和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04年
利用气相色谱仪 (GC)对樟树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各器官和林地土壤的多环芳烃 (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乔木层樟树各器官中树皮的PAHs含量最高 ,为 86 4 1μg·kg- 1 ;树干最低 ,为 2 84 3μg·kg- 1 ;其他依次为籽实 (75 2 0 μg·kg- 1 ) >树根 (7115 μg·kg- 1 ) >树枝 (5 35 2 μg·kg- 1 ) >树叶 (4 4 81μg·kg- 1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PAHs含量空间分布为 :枯枝落叶层 (92 35 μg·kg- 1 ) >乔木层 (5 995 μg·kg- 1 ) >草本层 (36 31μg·kg- 1 ) >土壤层(14 6 6 μg·kg- 1 ) >灌木层 (2 4 5 μg·kg- 1 )。与无林地土壤的PAHs含量 (3470 μg·kg- 1 )相比 ,樟树林土壤的PAHs含量低 5 0 %以上。同时 ,随大气降水进入樟树林的PAHs,经过林木的吸附和降解后 ,林内降水和地表径流的PAHs种类和含量明显减少 ,说明樟树林生态系统对PAHs具有吸附和降解作用。
潘勇军田大伦唐大武康文星
关键词:樟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含量器官林下植被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被引量:90
2005年
 基于湖南省第4次(1990~1995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植被类型特性.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为173.974Tg,在14个地州市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碳贮量最大,为31.047Tg,其它依次是永州市、郴州市和邵阳市,它们的森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1.527、19.306和19.239Tg,各森林类型中,杉木林的碳贮量最大,为51.588Tg,占湖南省碳贮量的29.65%;湖南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15.88t·hm-2,各地州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变化为12.01~17.95t·hm-2,各森林类型中阔叶林的碳密度最大,为32.45t·hm-2,是湖南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2倍多.
焦秀梅项文化田大伦
关键词:森林生态碳贮量森林植被碳密度地理分布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被引量:27
2004年
 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枝、叶中碳素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杉木叶的平均碳素含量为50.44%,枝的平均碳素含量为44.79%;不同层次杉木叶碳素含量的平均值依序为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不同层次杉木枝碳素含量的平均值依次为中层枝>上层枝>下层枝;10年生杉木各组分碳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5.29%~49.72%,11年生的为45.80%~50.22%,14年生的为45.80%~50.93%,变异系数范围为1.68%~8.44%;不同组分的碳素含量按大小可大致排列为树叶>树皮>树根>树干>树枝>球果;同一林分中各层次植物的碳素含量按高低排列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10年生和14年生杉木林土壤各层的碳素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田大伦方晰
关键词:林学森林生态学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含量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被引量:112
2003年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碳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其生物量和生产力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阐述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产量、区域分布格局,森林经营对生物产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和模型等。在多尺度上,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围绕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来研究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实现数据共享和网络化是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碳平衡数据共享
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建被引量:4
2006年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发挥科研数据的利用效率,在全面了解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5年来的常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管理系统(E co-DBM S)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和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建立了标准地数据库、水文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养分循环数据库.系统开发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可行性分析、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系统评价和维护;该系统可进行数据录入、查询、修改、统计、排序、系统维护、打印报表并生成子数据库,实现了对该数据库信息的管理.该系统可广泛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各个领域.
邓湘雯田大伦康文星张冰新吴彬邓裕
关键词:森林生态森林生态系统数据管理系统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被引量:112
2004年
对 1 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 4 2 1 2 %~ 5 5 4 2 % ,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 >树皮。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 ,但差别不大 ;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植物的碳素含量平均为 5 1 30 % ,草本植物为 4 8 90 % ,死地被物层为4 0 89%。土壤的碳素含量为 1 2 5 %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樟树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 2 0 0 4 4× 1 0 3 kgC·hm-2 ,其中乔木层为 4 5 0 1× 1 0 3 kgC·hm-2 ,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 2 2 4 5 % ,灌木层为 2 2 9× 1 0 3 kgC·hm-2 ,占 1 1 4 % ,草本层为 1 0 9×1 0 3 kg·C·hm-2 ,占 0 5 5 % ,死地被物层为 5 0 8× 1 0 3 kg·C·hm-2 ,占 2 5 4 % ,林地土壤 (0~ 1m)的碳贮量为 1 4 6 97× 1 0 3 kg·C·hm-2 ,占 73 32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的生物量最大 ,其碳贮量也最高 ,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4 0 0 6 %。樟树碳贮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在 8~ 1 0m区段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樟树林年净生产力为9 5 5× 1 0 3 kg·hm-2 ·a-1 ,碳的年净固定量为 4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方晰
关键词:樟树人工林碳素含量碳贮量碳分配
连栽第1和第2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比较被引量:59
2011年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过程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林地的肥力水平,而且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现象普遍存在,寻求杉木林连栽两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差异与连栽林分生产力下降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30多年连续定位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连栽第1、2代杉木人工林在物质生产养分利用有效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的差异。结果表明,杉木速生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干物质需要的养分比第1代林多1.58—3.29 kg,干材生长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所需养分比第1代林多4.23—5.92kg;速生阶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养分利用系数第2代林比第1代林分下降19.7%—22.8%,养分循环系数下降12.8%—15.6%,干材生长阶段养分利用系数比第1代林分下降35.3%—36.2%,养分循环系数下降23.2%—27.0%,养分周转利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第2代林比第1代林差;由干材生长进入成熟阶段的生长期内,伴随水文学过程的养分地球化学循环中,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的地球化学循环的能力下降,养分流失率是第1代林的2倍左右,养分的积累率还不到第1代林的60%,对森林地力的维持和林木生长都是不利的。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定位研究,定量分析了杉木连栽两代人工林养分循环功能过程,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方人工林持续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田大伦沈燕康文星项文化闫文德邓湘雯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连栽养分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分生态效应被引量:9
2006年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树干茎流、穿透水、林内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N、P、S iO2、K、C a、M g、Cu、F e、Zn、M 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 a>S iO2>Zn>NH4-N>K>NO3-N>F e>M g>M 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树干茎流、林内穿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树干茎流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K>C a>NH4-N>S iO2>M g>NO3-N>Zn>M n>F e>P>Cu;林内穿透水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 a>K>Zn>S iO2>NH4-N>NO3-N>M g>M n>F e>P>Cu。树干茎流中S iO2、F e、Zn,穿透水中F e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在这2项中,除NH4-N、K外,树干茎流中NO3-N、P、S iO2、C a、Cu、F e、Zn、M n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均小于穿透水。
陈书军田大伦闫文德康文星
关键词:樟树人工林降水化学养分含量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5
2003年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田大伦方晰康文星
关键词: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
会同和朱亭11年生杉木林能量积累与分配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我国杉木中心产区会同和杉木扩大栽培区朱亭测定的杉木林生物量和干物质热值资料的基础上,对会同和朱亭11年生杉木人工林能量积累和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群落林分能量现存量与立地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朱亭11年生杉木人工林群落林分能量现存量(9294×108—10894×108J/hm2)显著低于会同(12406×108—14733×108J/hm2);同龄林分中,现存能量的数值在一定的林分密度范围内,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密度增加而减少的能量现存量,主要是减少了树干的能量现存量,而枝、叶的能量现存量则保持一定稳定状态;能量在林分各组分的分配比大小依次是干>根>叶>枝,林分各组分能量的分配比大小也与立地和气候条件有关,树干中能量分配比会同(56.8%—61.2%)大于朱亭(47.0%—53.5%),枝叶中能量分配比朱亭(28.3%—34.2%)大于会同(22.2%—25.9%);林分能量现存量的空间分布与林分功能作用层面及对水分和养分交换作用密切相关,林分的地表平面和林冠2/3高度处分配的能量最多。
康文星熊振湘何介南李进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热值生物量能量现存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