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7032009)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谢映平薛皎亮樊金华范三红高英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油松
  • 3篇油松毛虫
  • 3篇松毛虫
  • 2篇幼虫
  • 2篇白僵菌
  • 1篇毒素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 1篇真菌
  • 1篇扫描电镜
  • 1篇色谱
  • 1篇逆流色谱
  • 1篇球孢白僵菌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组织病理学
  • 1篇组织病理学变...
  • 1篇菌物
  • 1篇抗菌
  • 1篇抗菌活性
  • 1篇抗菌物质

机构

  • 3篇山西大学

作者

  • 3篇薛皎亮
  • 3篇谢映平
  • 2篇樊金华
  • 1篇司钊
  • 1篇刘卫敏
  • 1篇张艳梅
  • 1篇高英
  • 1篇范三红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油松毛虫受球孢白僵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研究昆虫病原真菌对松毛虫的致病机理,提供北方地区松毛虫生物防治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emin菌株1573感染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etLiu,通过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技术,研究了菌株的感染过程和虫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通过穿透表皮入侵油松毛虫,染菌后24 h,观察到分生孢子附着于头部的颅顶,单眼、触角和口器的基部,在胸、腹部附着于毛簇、毛瘤、棘状突和节间褶。染菌后36 h,孢子萌发长出菌丝,在入侵部位,菌丝的端部特化成附着胞和侵入钉。染菌后48 h,菌丝依靠机械力和胞外酶的作用穿透表皮,虫体表皮出现了裂痕和黑化。染菌后72 h,菌丝已进入体腔,感染血淋巴、脂肪体、肌肉、消化道、丝腺和神经组织,并利用血液和内部组织器官作为营养大量繁殖,此时,虫体发涨,表皮变暗。染菌后96 h,菌丝占据了松毛虫的血腔,内部的组织结构被完全瓦解,松毛虫死亡。最后,菌丝冲破体壁,在尸体表面长出新的分生孢子。这些结果说明,球孢白僵菌B.bassiana菌株1573是一种油松毛虫的高致病性菌株,可以引起虫体的一系列组织病理变化而致其死亡。
张艳梅谢映平薛皎亮刘卫敏
关键词: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油松毛虫扫描电镜组织病理学
布氏白僵菌代谢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毒性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从油松毛虫病原真菌布氏白僵菌CGMCCNo.2382菌株代谢浓缩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具有杀虫活性的小分子毒素物质。【方法】用乙酸乙酯对白僵菌发酵液萃取,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粗提物进行分离,其两相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5﹕5﹕3.5﹕5);利用GC/MS对分离物进行检测;并用饲喂、接触和注射法在油松毛虫幼虫上作毒性试验。【结果】从乙酸乙酯的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香豆满酮、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3种毒素物质,GC检测其纯度分别为81%、89%和80%;毒性测定结果表明,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饲喂法34.44%、接触法35.56%、注射法87.78%,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37.78%、38.89%、91.11%。【结论】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为布氏白僵菌菌株(CGMCCNo.2382)的代谢毒素。
高英薛皎亮范三红樊金华谢映平
关键词:布氏白僵菌毒素高速逆流色谱油松毛虫
油松毛虫幼虫抗菌物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体内注射法,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3龄幼虫注射浓度为1.0×10^8孢子/mL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悬液,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12h后收集制备血淋巴粗提液。分别测定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抗菌活性,并检测温度、pH值变化和反复冻融对抗菌活性的影响。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确定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发现,诱导后的油松毛虫3龄幼虫血淋巴粗提液对试验的细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血淋巴粗提液的的抗菌活性在50℃水浴处理和4~9的pH值条件下保持稳定,反复冻融1~5次抗菌物质的活性降低4.3%~14.9%。电泳结果显示,诱导组血淋巴粗提液在23.2kD和15.0kD处分别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在60.4kD处蛋自带变浅。由此推测从油松毛虫幼虫体内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可能是23.2kD和15.0kD。
司钊薛皎亮谢映平樊金华李永福
关键词:油松毛虫抗菌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