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251027501000019)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国能张澄博丁汝鑫周祖翼林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造山带
  • 2篇花岗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证据
  • 1篇地热系统
  • 1篇地形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电位
  • 1篇断层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岩溶
  • 1篇岩石
  • 1篇岩石成因
  • 1篇岩石破裂
  • 1篇岩石破裂过程
  • 1篇岩石圈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3篇广东省地质过...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3篇陈国能
  • 2篇周祖翼
  • 2篇张澄博
  • 2篇丁汝鑫
  • 1篇邱锦安
  • 1篇李宏卫
  • 1篇杨志军
  • 1篇陈震
  • 1篇娄峰
  • 1篇李洪艺
  • 1篇彭卓伦
  • 1篇梁森荣
  • 1篇许长海
  • 1篇张永定
  • 1篇唐煜坤
  • 1篇许冠军
  • 1篇曾平
  • 1篇陈仲如
  • 1篇林涛
  • 1篇曾强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中外能源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粤东华林第四纪断层初析被引量:1
2011年
首次报道粤东地区发现的第四纪断层华林断层。该断层切割了时代可能属晚更新世的沉积;断面总体走向300°,倾向北东,倾角75°,下盘尚发育多个向下收敛的分枝裂面,其上的擦痕指示断裂下盘上升。断面向下与基岩中的断裂相连,表明其形成是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引起。
曾强陈国能林小明庄文明陈震
广州市西北区岩溶分布规律浅析被引量:24
2011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质环境灾害防治日益重要。近年来,广州市西北区频发的岩溶地面塌陷事故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社会问题。文中通过恢复古流溪河道的流向来探讨古河道对岩溶发育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广州西北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和当地的钻孔数据资料,探求岩溶在水平面上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现代塌陷的影响范围区基本上沿古河道的流向分布,古流溪河的走向决定了调查区内岩溶的发育和分布;该区岩溶的发育受断裂带的影响,在断裂密集部位或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灰岩溶蚀率较高,溶洞发育;同时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调查区内形成了三层溶洞分布的基本格局。
张永定张澄博李洪艺梁森荣邱锦安陈仲如林涛
关键词:岩溶断层新构造运动
岩石破裂过程中电位变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1引言在早期的文献中,曾记述了许多震前或震时的地电流异常变化现象。1965年,Rikitake等观测到与松代群震中的一个5级地震有关的地电变化,但只是发生在地震期间的短期变化。在1972年,Myachkin报告中提到的一...
张永定梁森荣娄云雷叶李胜覃家琪张碧龙
文献传递
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储层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热储层是增强型地热系统(EGS)中的关键一环,热储层激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流体采热效果,选择适当的激发方法以及对激发效果进行实时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热储层激发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水力压裂法,化学激发法是次要方法 ,而热激发法则通常是辅助方法。从场地试验结果看,要想获得较好的激发效果,可以采取多次激发或多方法联合使用。利用微震监测、现场示踪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可以分析热储层裂隙压裂情况、连通情况以及获得有关的热储层参数,进而对热储层激发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EGS的设计和运行管理。EGS开发过程中热能开采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能够分析影响EGS热能开发的内在因素(指热储层的各项参数,如热储层初始温度、渗透率、裂隙情况等)和外在因素(如井间距离、布井方式、注入流体温度、注入流体类型、井深等),了解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对于EGS的设计和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热储中THMC(温度场、渗流场、力学场、化学场)四场耦合作用,对于EGS的商业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林鹏威曾平林署炯张澄博
关键词: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储层数值模拟
岩石成因与岩石圈演化思考被引量:15
2011年
岩石圈内能变化导致岩石的形成和消亡。组成岩石圈的三种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和消亡过程在岩石圈表面引起不同的大地构造效应。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演化效应存在互补关系:前者内能升高导致岩石形成,反之岩石消亡;后者内能升高导致岩石消亡,反之岩石形成;前者造成平、剖面上均自洋中脊向外变老的岩石序列,后者造成平面上自陆核向外变新,剖面上自重熔界面向上和向下变新的岩石序列。
陈国能
关键词:岩石成因岩石圈演化
大别—苏鲁造山带、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及应力场对比被引量:3
2011年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应力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花岗岩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从北西到南东方向由老变新;而且同时受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高速俯冲的应力场控制。因此基于该学说可以推出两者极有可能由同种原因形成,即由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作用造成。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发的板块联动效应导致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产生摩擦,进而使地壳温度升高,形成花岗岩浆层。随着板块俯冲速率的变化,花岗岩重熔界面位置也发生迁移,致使晚中生代花岗岩呈现自北西向南东变新的趋势(至少苏鲁造山带应该如此)。
丁汝鑫周祖翼
广东西淋岗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1
2011年
广东西淋岗岩体出露的地质剖面为研究花岗岩成因提供了大量信息。对该岩体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下白垩统白鹤洞组红层(K1bh)与下伏花岗岩体呈突变接触关系,接触界面之下的花岗岩中含大量红岩碎屑,且红岩碎屑往下逐渐减少。岩石地球化学及矿物学测试结果表明:西淋岗花岗岩的成岩物质,应来自盖层之下包括下白垩统白鹤洞组下部红层在内的岩石地层。岩石熔融和岩浆结晶过程中,分异作用导致元素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花岗岩中的石英是在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结晶而成,且在石英结晶过程中,SiO2过饱和度逐渐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西淋岗花岗岩应是上地壳岩石原地熔融固结形成,而不是远道而来的"侵入体"。
唐煜坤杨志军彭卓伦许冠军李宏卫娄峰
关键词:下白垩统红层花岗岩成因
利用低温热史恢复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古高度被引量:6
2012年
造山带古高度的恢复对研究造山过程与古气候有重要意义。利用低温年代学热史数据恢复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古高度。恢复流程包括将大别造山带低温热史模拟曲线数字化,提取时间温度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方法计算研究区域平均剥露厚度,再通过挠曲均衡校正,计算平均古高度变化量,最后通过2维积分计算古地形波幅降低量。结果显示:90 Ma至今,大别造山带平均剥露厚度达约5.44 km,而古地形平均高度降低2.86~4.16 km,古地形波幅降低的上限为4.49~6.53 km。
丁汝鑫陈国能周祖翼许长海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地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