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907) 作品数:14 被引量:119 H指数:8 相关作者: 闫永平 吉兆华 王安辉 蒲中枢 苏海霞 更多>> 相关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 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空军军医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甘肃省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成效和展望 被引量:5 2019年 我国的乙肝流行形势和疾病负担仍然十分严重。十年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以降低乙肝新发感染率与病死率为目的,对未感染人群采取了以接种乙肝疫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和策略,对感染人群采用以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和人工肝等综合干预措施,积极探索有效降低乙肝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体制和机制,在我国西部乙肝高发区中全面开展乙肝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乙肝报告发病率由2008年的742.03/10万下降到2018年的73.58/10万,乙肝患者病死率由“十一五”初的8.69%下降到“十二五”末的6.75%,形成了适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乙肝防治的“武威模式”。 闫永平 邵中军 吉兆华 王廷材 杨天琳 郭致文关键词:乙肝 示范区 1960—2016年甘肃省武威市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与变迁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和变迁特点,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方法整理武威市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统计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病毒性肝炎病原型别发病构成比和发病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上世纪90年代大幅度上升,到2008年达802.50/10万,之后平均每年递减18.08%;甲型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Z=-62.28,P<0.01);乙型肝炎发病率在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前平均每年递增21.84%,之后发病率逐年下降,2016年发病率降为46.82/10万,比实施前下降了93.73%;丙型肝炎2000年后一直呈上升趋势(Z=147.23,P<0.01),年均发病率为102.15/10万。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示范区在做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其他各型肝炎的变化,尤其要加强丙型肝炎的防控。 叶淑鸿 郭致文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发病趋势 示范区 社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了解社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乙型肝炎防治示范区现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武威市2010—2014年乙型肝炎防治示范区经社区健康体检筛选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的HBs Ag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以及治疗情况。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检测HBs 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 Ab)、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e抗体(HBe 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 A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转肽酶(GGT)、清蛋白(ALB)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等生化指标。结果本研究获得由社区健康体检筛选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的HBs Ag阳性者3 678例。HBs Ag阳性者血清学共有14种组合模式,HBs Ag、HBe Ab、HBc Ab阳性模式(模式1)占69.06%(2 540/3 678),HBs Ag、HBc Ab阳性模式(模式2)占13.30%(489/3 678),HBs Ag、HBe Ag、HBc Ab阳性模式(模式3)占11.56%(425/3 678)。不同主要血清学模式的HBs Ag阳性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体质指数及乙型肝炎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阳性者ALT、AST水平高于HBe Ag阴性者,GGT、ALB水平低于HBe Ag阴性者(P<0.05)。ALT水平≤2或>2倍参考范围上限者中,HBe Ag阳性与阴性者定期复查、药物治疗及因乙型肝炎住院治疗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威市社区HBs Ag阳性人群血清学以HBs Ag、HBe Ab、HBc Ab阳性模式为主,HBe Ag阳性与阴性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率均较低。 王宇飞 王波 孙国栋 蒲中枢 闫永平 王安辉关键词: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S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分析 2014年 目的:检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病毒S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现象,验证隐匿性HBV感染现象的分子机制。方法 GenBank中下载隐匿性HBV感染者病毒S基因及HBV各基因型参考株序列,PAML4.07软件检测其阳性选择位点。结果 Clustal W对位排列、手工比对后共获得174条隐匿性HBV感染者病毒S基因。 PAML4.07软件包CODEML程序中,LRT法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模型均显著优于中性模型,优化模型M8( BEB法)共检出14个阳性选择位点,其中有8个位点位于外膜蛋白免疫表位区。 HBV各基因型参考株S基因仅检出2个阳性选择位点。结论隐匿性HBV感染者病毒S基因在宿主强烈免疫抑制下发生适应性进化形成免疫逃避株,故病毒能持续存在。 蒲中枢 李端 苏海霞 张景霞 王安辉 闫永平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隐匿性感染 适应性进化 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通过基于医院门诊就诊的乙肝患者队列,开展随访研究,探讨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某三甲医院传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队列,通过电话随访完成相关信息问卷调查表,并采集患者乙肝相关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564例随访对象中,血清学标志物的主要模式为“大三阳”占47.70%和“小三阳”占41.8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可见,HBeAg阴转的影响因素为曾住院(HR=0.54,95%CI:0.42~0.68)、HBsAg定量等级(HR=1.20,95%CI:1.04~1.38)、HBeAg定量等级(HR=0.79,95%CI:0.67~0.92)。随访期间患者住院的影响因素为年龄(HR=1.44,95%CI:1.07~1.92),HBsAg定量等级(HR=1.23,95%CI:1.01~1.50),家族成员肝硬化肝癌家族史(HR=2.97,95%CI:1.71~5.13)。结论影响乙肝患者临床转归的因素众多,通过对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队列进行随访,可了解门诊就诊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慕彩妮 王安辉 马黎黎 曹小琴 党肖关键词:慢性乙肝 乙肝病毒 随访研究 乙型肝炎防治示范区社区儿童HBV感染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社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实际感染情况,为阻断HBV的传播、控制儿童中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乙肝防治示范区社区人群中选择12岁及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esorbent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和抗-HBs,乙肝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阳性者进行HBeAg、肝功能及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参加本次调查的12岁及以下社区儿童共4159名,HBsAg阳性儿童52例,HBsAg阳性率为1.25%(52/4159)。各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x^2=2.90,P=0.407),以1-3岁组最高为2.23%(6/269)。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8.68%(4104/4159),儿童抗-HBs阳性率达到59.05%(2456/4159),各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1,P〈0.001),以10-12岁组最高为73.57%(1116/1517)。52例HBsAg阳性儿童中,抗-HBs阳性者占15.38%(8/52),HBeAg阳性者占28.85%(15/52),HBVDNA〉1×10^3IU/mL者占51.92%(27/52),肝功异常者占5.77%(3/52)。结论乙肝防治示范区社区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BV感染,4-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较低,敦促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同时建议对4~6岁儿童开展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王洋 苏海霞 王安辉 吉兆华 高洁 徐锐 蒲中枢 闫永平关键词:儿童 肝炎病毒 乙型 武威市凉州区2009—2013年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乙肝患者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分析 2015年 目的比较近5年武威市凉州区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乙肝患者住院费用及报销比例变化情况。方法从凉州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和凉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乙肝患者住院报销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凉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保险和城镇职工保险乙肝患者例均住院费用分别为4 085元、7 614元和9 107元,报销率分别为65.95%、59.85%和72.86%,例均负担分别为1 391元、3 057元和2 473元。例均费用城镇职工高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高于农民。报销率城镇职工最高,城镇居民最低。例均负担城镇居民最高,农民最低。结论应逐渐消除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待遇不公平性,进一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刘义文 吉兆华 王兴国 郭致文 李秀梅 张丽 闫永平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 乙肝患者 住院费用 甘肃省武威市2011-2013年暗娼HIV哨点监测分析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了解2011-2013年甘肃省武威市暗娼(female sex workers,FSWs)人群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知识知晓率、高危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武威市暗娼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对武威市暗娼人群进行分层抽样调查,血清学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和梅毒抗体。结果 3年共完成1 200人调查,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9.8%(1 077/1 200);2011-2013年监测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是97.0%(388/400)、90.8%(363/400)、81.5%(326/400)(X^2=52.88,P<0.001)。2011-2013年,暗娼人群"最近1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为93.0%(372/400)、83.0%(332/400)和75.0%(300/400)(X^2=47.61,P<0.001)。血清学监测未发现HIV阳性者,梅毒、HCV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9%(35/1 200)和2.3%(27/1 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文化程度、娱乐场所等级、年龄、最近1年被诊断性病是影响暗娼"最近1个月每次商业行为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因素。结论 2011-2013武威市暗娼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和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有下降的趋势,武威市应将中、低档娱乐场所暗娼作为重点人群,强化艾滋病知识宣教和行为干预。 王向尚 王安辉 何新生 刘媛 闫永平关键词:暗娼 艾滋病 哨点监测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高输出地区成年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方案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成年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4种接种方案的免疫学效果。方法通过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来自甘肃省农村人口流动性高的地区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及天祝藏族自治县HBsAg、抗-HBs和抗-HBc均阴性的成年人分别采用4种方案(A:10μg“0-1—6”方案;B:20μg“两点一次”方案;C:10μg“0-1—2”方案;D:10μg“两点一次”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于接种第一针后的第8个月和第3年收集血样,通过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使用Ⅳ。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各方案间的免疫学差异;使用Wilcoxon’s signed rank test及Kruskal—Waillis Htest比较抗-HBs的平均抗体滴度(GMT)变化差异。结果共有1621名16—60岁合格的志愿者参与了此次研究。方案A及C的疫苗接种完成率分别为53.97%及79.82%。方案C的全程接种完成率明显高于方案A(P〈0.05)。第1年,方案A、B、C及D的血清保护性抗体阳转率(标准化率)分别为89.21%、54.88%、92.11%及41.63%;以方案A作为金标准,方案B、C及D分别与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结束,在方案A、B、C及D中,保护性抗体的GMT(IU/L)分别由第1年的179.2、51.6、277.1及10.1,下降到第3年的61.3、21.2、31.8及6.0,各免疫方案内比较,抗体滴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不同方案间比较,抗体滴度变化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接种次针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关。结论方案C(10μg“0-1—2”方案)对调查地区的成年人具有血清保护性抗体阳转率高、免疫持久性好、接种周期短及完成全程接种率高的优势,尤其适合于人口流动性高的农村地区。 郑贤义 吉兆华 郭致文 刘义文 邵中军 闫永平关键词: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 成年人 武威市某社区人群HBsAg携带者自发性再激活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社区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发生自发性再激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社区人群乙型肝炎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0年9月甘肃省武威市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的HBsAg携带者队列基础上,于2012年和2014年开展随访研究,分析自发性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随访发现,852例HBsAg携带者中共有72例发生再激活,发病密度为2 746.8/10万人年。不同性别间再激活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3.901,P=0.048),男性累积再激活率为10.39%,高于女性累积再激活率(6.62%)。各年龄组间再激活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x^2=6.524,P=0.038),其中46~59岁年龄组累积再激活率最高,为11.95%。HBsAg携带者基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水平不同,再激活率也不同(x^2=10.404,P=0.006),当HBV DNA基线水平>1×10~5IU/ml时,累积再激活率可达14.36%。结论社区HBsAg携带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自发性再激活,其中男性、中年人群和基线HBV DNA水平较高者易发生再激活,应进一步加强HBV携带者的管控工作,对其定期进行随访监测,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 孙国栋 王安辉 王宇飞 蒲中枢 付婷 王洋 闫永平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