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A03020)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文凯孙宝珍徐香兰许莹曹梅娟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主题

  • 3篇密度泛函
  • 3篇密度泛函理论
  • 3篇泛函
  • 3篇泛函理论
  • 2篇NO
  • 1篇氧化碳
  • 1篇氧化锌
  • 1篇势垒
  • 1篇双分子
  • 1篇吡啶
  • 1篇离解
  • 1篇联吡啶
  • 1篇量子化学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解离
  • 1篇聚体
  • 1篇二聚体
  • 1篇二面角
  • 1篇二氧化碳
  • 1篇分子

机构

  • 4篇福州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陈文凯
  • 2篇孙宝珍
  • 1篇刘书红
  • 1篇陆春海
  • 1篇徐香兰
  • 1篇曹梅娟
  • 1篇许莹

传媒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石油化工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孙宝珍陈文凯徐香兰
关键词:NO二聚体离解
4,4′-联吡啶二面角和扭转势垒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采用HF、MP2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包括B3LYP,BLYP和mPW1PW91)方法,分别在6 31G(d),6 311G(d),6 311+G(d),6 311++G(d,p),cc pvdz和cc pvtz水平上,计算了4,4′联吡啶分子的平衡几何构型和扭转势能面以及相应势垒,考察了各种计算方法和基组对于理论预测结果的影响.在π共轭效应和环间相邻原子的空间位阻共同作用下,2个吡啶环间有大约37°的夹角.计算得到的分子结构参数与电子衍射实验结果吻合.较小的扭转势垒说明分子可以很容易进行内转动.
陈文凯邓昭浦
关键词: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二面角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_2O(111)表面上的吸附被引量:12
2006年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为活性吸附位;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N端吸附时吸附能可达到113.5kJ·mol-1,而O端情况下只有39.7kJ·mol-1;NO倾斜吸附在Cu2O(111)表面上,O端吸附时倾斜度更大。在两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红移,N端吸附情况下红移150cm-1,O端时红移330cm-1。前线轨道分析表明,Cu与NO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Cu的d轨道和NO的π*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弛豫的计算表明,Cu2O(111)面的弛豫对O端吸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考虑表面弛豫时O端吸附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39.7kJ·mol-1),而没有考虑弛豫时吸附能为60.5kJ·mol-1。
孙宝珍陈文凯刘书红曹梅娟陆春海许莹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NO
铜锌氧化物催化剂吸附CO2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以嵌入原子簇[CuZn3O4]-作为Cu/ZnO催化剂的理论模型,研究了C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通过理论计算和分析,获得了CO2在簇表面的9种平衡吸附模型,其中氧端垂直和平行的二齿配位吸附属于物理吸附,CO2的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以碳端与表面氧结合,发生了强烈的表面化学反应(结合能为-124.0 kJ/mol).这一计算结果与实验研究报道一致.
陈文凯 李俊篯 丁开宁 章永凡
关键词:二氧化碳氧化锌密度泛函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