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lzdll3)
- 作品数:47 被引量:63H指数:4
- 相关作者:田文兵李军宋颖慧赵学勇李静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毛泽东与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被引量:4
- 2012年
-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鲁迅的理解,是按照"六经注我"的方式,从自己革命家或政治家的价值立场出发而进行的。在毛泽东的视域中,鲁迅并不是周海婴心目中以"立人为本"、"独立思考"、"拿来主义"、"韧性坚守"为基点的启蒙主义者,而是一个具有"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的"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毛泽东与鲁迅,两者对于中国历史、现状和出路,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鲁迅所谓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但毛泽东却充分借重了"鲁迅"这一思想资源,并按照自己的话语方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掌控了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话语权,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占领。毛泽东之选择鲁迅,是为了"神道设教"、统一思想的历史需要。无视这一基本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及存在,把毛、鲁视为一体,认为鲁迅是"通向毛泽东的独木桥",从而对鲁迅恣意拔高或大加挞伐,都是非历史的,更非理性的态度。
- 田刚
-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霸权
- 文化政治学视阈下的延安文学传播
- 2018年
- 延安文学文本及生存语境体现了党对文化的管理和领导,是党的文化领导权具体实践的结晶,这使延安文学的传播在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中成为一种导向性传播。作为主流文化的话语形式,延安文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资源优势进行多维传播,实现跨文化、跨历史、跨阶层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晴雨表"。
- 李军
- 关键词:延安文学文化政治学现代传媒
- 经济困境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缘起被引量:1
- 2018年
-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文艺界内部去探寻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原因,却鲜有关注经济问题对会议源起的影响。事实上,从经济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延安文艺界矛盾的根源。延安经济落后,皖南事变以后更是如此,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极大地影响着文艺政策的制定。如何解决文艺工作者在边区经济建设中无所作为的尴尬地位;如何发挥文艺的功用,去缓和政府与群众间的紧张关系,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成了延安领导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重要因素之一。
- 田松林
- 关键词:经济困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文本解读、现实祈向与历史建构--对马克思文论思想传承的文本学反思被引量:1
- 2013年
- 从感受文学到感受现实,进而完成一种历史的建构是马克思文学理论思想的价值规定性,它决定了后世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在马克思文本解读的持续反思运动中,实现其解读从文本意义维度向现实、历史维度的价值投射与跃迁。然而从马克思文艺思想传承的客观绩效来看,史上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亦时常呈现出一种将此文本解读化约为阐释学命题、进而淡化其核心价值祈向的冲动。正是这一冲动,极易使得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运动悖论性地走向非反思性文本解读的价值内转。基于此,有必要从马克思理论的"历史科学"属性出发反思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基本规范,由此促进理解主体对马克思文论经典文本的科学理解。
- 李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文本
- 穿越历史之隔,感受作品之真——重读《乘风破浪》兼及“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再评价
- 2018年
- 对包括草明在内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一直评价不高。但重读草明的代表作《乘风破浪》可以发现,屡遭诟病的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实际上有着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深远影响,是"赵树理方向"在工业题材领域的回应。创作中的情感叙事虽然隐喻了时代主题,但也表现出草明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应该穿越时代的隔膜,去真诚地感知作家创作的内心声音,不能忽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 田文兵
- 关键词:重读叙事模式文学史价值
- 《讲话》的边界和核心被引量:5
- 2012年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个重要的历史文本,它在当代中国被阐释的频率无疑是很高的一个,文本迄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讲话》而不会混淆和湮没于历史与现实,也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亚文化现象。纪念《讲话》似乎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一部分,当然,这样一种当代文化往往是真伪参半的,而倘若把"纪念"仅仅理解为一种仪式,那么这样一种仪式还是具有几分真诚的,这种历史和文化感,促使我在研读和思考《讲话》以及它与延安文学乃至现代中国文学的关联时,往往不能不意识到《讲话》的边界和核心。在我看来,对这个边界和核心问题的理解,其实是理解《讲话》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更大些说,是一把理解现代中国文学之历史走向和文化内涵的钥匙。
- 袁盛勇
- 关键词:《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代中国文学历史文本文化现象
- 歌剧《白毛女》与“讲故事的人”
- 2018年
- 民间故事"白毛女"与歌剧《白毛女》的流传史,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可以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的理论视野发生关联。以歌剧形式表现的《白毛女》,聚合了集体经验与"实用关怀"的特征,延续了故事的生命,并在文艺传统的形式层面上被赋予"膜拜价值"。歌剧《白毛女》的情节线索、故事单元,在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距离中,构成了文本意涵的丰富阐释空间,并在时代征候与社会功能的引入之下,呈现为意识形态信仰的另一种"膜拜价值"。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白毛女》歌剧因此映现出独特的艺术"光晕"。
- 王鑫
- 关键词:《白毛女》
- 重评延安平剧《逼上梁山》被引量:2
- 2014年
- 《逼上梁山》是在延安平剧改革运动中形成,并直接投射唯物史观与抗战政治的历史化文本。其创作过程数易其稿,其创作体制可谓集体写作的典型范例。尽管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但最终在苦难—反抗—成长—解放的整合理路下归于平静。作为延安平剧改革的开拓性成果,《逼上梁山》为传统戏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对建国之后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品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惠雁冰
- 关键词:集体写作
- 延安知识分子:三重身份的同一
- 2017年
-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将延安知识分子加以改造,实现其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生产者和文学传播者三重身份同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始终将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作为服务对象,深入工农兵群众和参加实际斗争,转变思想,获取源泉,完成了向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延安知识分子从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出发,创作出反映革命斗争、描写工农兵新形象的作品。作为传播主体,延安知识分子借助各种媒介手段推进延安文艺的传播与接受,在传播的同时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最终实现团结教育人民、帮助人民和敌人作斗争的目的。
- 于敏
- 关键词:身份
- 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农民视角
- 2013年
- 一、贾平凹及其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一)贾平凹的"农裔城籍"身份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贾平凹笔下的农民都带着他自己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使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农民身上爽朗、义气、朴实等美好的品行都为他所熟知。
- 王俊虎
- 关键词:农民视角文学创作民间立场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