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3019)
-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红尤红封波赵伟刘家俊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Y型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b注射液治疗HCV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 IFNα-2b组和Peg 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CI 79.94%~90.94%)和79.5%(95%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CI 82.45%~93.27%)和85.9%(95%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应用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 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 封波尚佳武淑环陈红韩英李跃旗张大志赵龙凤魏少峰毛青尹炽标韩涛汪茂荣陈士俊李军谢青甄真高志良张跃新龚国忠杨东亮潘晨盛吉芳唐红宁琴施光峰牛俊奇罗光汉孙永涛尤红王贵强张伦理彭劼张琴刘家俊陈成伟陈新月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 多中心验证并比较早期RA (ERA)分类标准与1987年ACR和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在病程≤1年的E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验证方法,入选病程≤1年,年龄>18岁,至少有1个以上部位关节炎的患者,详细记录发病情况,包括关节肿胀部位、持续时间、对称性、晨僵时间、皮下结节以及伴随症状等,检测其血清中抗CCP抗体、RF、ESR以及CRP等指标,并记录关节影像学改变的特点,经2名风湿科专科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未确诊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比较ERA标准和1987年ACR以及2010年ACR/EULAR标准在ERA分类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采用Mc Nemar检验,阳性预测值比较采用Score检验.结果 ①共入组患者271例,1年随访结束时确诊病例256例,其中RA 120例,非RA136例;未确诊病例15例.②ERA标准的敏感性(76.7%)略高于2010年标准(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但2010年标准(70.0%)和ERA标准(76.7%)的敏感性均明显高于1987年标准(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1;χ^2=26.471,P<0.01).ERA标准、2010年标准和1987年标准的特异性相似,分别为83.8%、83.8%和86.8%.结论 ERA分类标准在ERA诊断中的敏感性稍高于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明显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3个标准在ERA诊断中的特异性相当,但ERA标准更为简单实用,可用于ERA的临床诊断.
- 叶华苏茵李茹赵金霞刘湘源梅轶芳张志毅郭嘉隆毕黎琦刘霞王国春刘金晶冷晓梅顾菲孙凌云邹庆华方勇飞姜泉粟占国
- 关键词:多中心研究
- 乌司他丁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的耐受性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索注射用乌司他丁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单日多次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1天多次给药研究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A、B、C 3个剂量组,每组8例,其中每组2名健康受试者作安慰剂对照,3个剂量组的安慰剂受试者合并为安慰剂组(n=6)。A组每次给药60万U,B组每次给药90万U,C组每次给药120万U,3组均1天4次,每两次给药间隔为3 h。首剂给药匀速缓慢推注30 min,其后的3次给药按每0.5 h滴注50万U的速度匀速静脉滴注。观察各剂量组的受试者在给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心电图检查结果、实验室各检查项目指标的变化以及异常值和不良事件。结果 24例受试者均完成试验。给药后实验室检查异常值中,仅C组和安慰剂组的5例纤维蛋白原降低为异常有临床意义,其他检查结果均为正常或异常无临床意义。试验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其中,A组和B组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C组出现2例次与药物可能相关的轻度腹泻(2/6)、3例次与药物可能无关的纤维蛋白原偏低(3/6)和1例次与药物可能无关的脐周腹痛(1/6)。所有不良事件均为Ⅰ级,并且均在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自行缓解。结论注射用乌司他丁1天多次给药,在每天4次,每次60万U到120万U的给药范围内,安全性较好,受试者均可耐受。因此,建议后续临床使用剂量最高可达到每次120万U,每天4次。
- 刘阳王茜赵慧颖姜道利王艳李佳朋韦忠娜安友仲戎练晨许羚赵立波方翼
- 关键词:乌司他丁耐受性
- 第361例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不恢复-多发性骨髓瘤被引量:3
- 2016年
- 患者女,48岁,2013年2月因消瘦就诊于北京某医院消化内科,查血常规:白细胞99×109/L,血红蛋白8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78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24.2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1 g/L,血小板计数249×109/L,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就诊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Ⅲ级,粒系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4%,比例偏高,中晚幼比例偏高,中幼粒细胞21%,晚幼粒细胞20%,可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可见1%成熟浆细胞。骨髓细胞免疫分型:为异常髓系表型。
- 张博江浩路瑾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骨髓细胞形态学贫血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Y型,40kD)注射液治疗基因1/6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以标准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Peg-IFNα-2b(Y型,40kD)注射液(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6型厦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合格的1/6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Peg-IFNα-2b(Y型,40kD)组和Pe矿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48周,停药随访24周。用AbbottRealTimeHCVGenotypeII检测HCV基因型,用Cobas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0、4、12、24、48周和72周HCV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进行非劣效检验。定量指标的描述将计算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四分位间距。分类指标的描述用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主要疗效指标采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分析集进行评价。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病毒应答率差值(试验组一对照组)及其双侧95%可信区间(CI),根据口的下限,判断是否达到非劣效标准,当95%口的下限大于-12%时,非劣效结论成立。统计分析应用SAS统计分析软件9.2版。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及特点分别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Q检验等。结果实际人组1/6型CHC患者561例,实际治疗529例,其中1型占90.9%。全分析集数据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是69.80%(95%(7:65.00%~74.60%)和74.16%(95%CI:67.73%~80.59%)(P=0.2970)。符合方案分析集数据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是80.63%(95%CI:76.04%~85.23%)和81.33%(95%CI:75.10%~87.57%)(P=0.8498),率差的95%CI符合非劣效标准。符合方案分析集人群分析结果显示,47.9%的受试者获得了快速病毒学应�
- 封波尚佳武淑环陈红韩英李跃旗张大志赵龙凤魏少峰毛青尹炽标韩涛汪茂荣陈士俊李军谢青甄真高志良张跃新龚国忠杨东亮潘晨盛吉芳唐红宁琴施光峰牛俊奇罗光汉孙咏涛尤红王贵强张伦理彭劼张琴刘家俊陈成伟陈新月赵伟王润华孙黎魏来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干扰素
- 微颗粒携带microRNA-126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作为载体携带microRNAs(miRNAs)在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和293T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将微颗粒与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共培养,然后应用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THP-1细胞迁移情况;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的方法,分析微颗粒携带miRNAs影响单核细胞迁移的机制。结果: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HUVEC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PHUVEC)组THP-1细胞迁移数明显多于293T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P293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HUVEC组THP-1细胞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P293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VEC细胞分别给予lipo2000、lipo2000+miRNA inhibitor和lipo2000+miRNA-126 inhibitor不同处理获得的微颗粒为MPcon、MPneg-con、MPmiR-126 inhibitor,与MPcon组、MPneg-con组相比,MPmiR-126 inhibitor组THP-1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miR-126 inhibitor组THP-1细胞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con组、MPneg-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VEC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可以携带miRNA-126促进单核细胞迁移,微颗粒作为载体可以携带miRNAs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
- 耿强陈红任景怡宋俊贤李素芳
- 关键词:微颗粒微RNAS细胞间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