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203)
- 作品数:8 被引量:106H指数:7
- 相关作者:鹿化煜徐志伟弋双文曾琳王晓勇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地理底图绘制与地表动态过程分析——基于3S技术的新结果被引量:6
- 2013年
- 本文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简称3S技术),通过对有关中国沙漠(沙地)遥感资料、主题地图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制作了新的中国沙漠(沙地)地理底图数据库。结合气候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漠(沙地)的环境特点,为重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沙漠(沙地)环境格局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中国沙漠(沙地)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认为水分条件的差异,尤其是相对湿度的差异,对中国沙漠(沙地)的地貌过程、植被与土壤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
- 朱芳莹鹿化煜张文超陈英勇曾琳徐志伟张瀚之东丽娜
- 关键词:地理底图
- 末次盛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古气候变化及其边界重建被引量:26
- 2013年
-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了覆盖科尔沁沙地内部及外围的20个风成沙-砂质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年代。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和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的气候变化和沙丘的固定与活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即:26~12ka,气候极端干冷,沙地大面积活化;12.0~9.5ka,气候趋于暖湿,但仍比较干冷,沙地由大规模沙化向固定成壤过渡;9.5~2.5ka,气候暖湿,沙地基本固定;2.5ka以来,气候呈干冷与暖湿交替状态,沙地亦存在多次固定与活化,其中,从1.5ka开始,沙丘活化明显。基于风沙沉积序列的空间分布和光释光测年结果,末次盛冰期科尔沁沙地同时向南和北扩展:南至翁牛特-库伦旗一线,至少扩张了26km;北至霍林河一带,至少扩张了30km;东界受东辽河限制,与现代边界几乎一致。沙地面积较现代扩张了至少2.05×10~4km^2,扩大了37.7%。全新世大暖期,沙丘大面积固定。研究表明,科尔沁沙地气候与环境演变受东亚季风影响,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 弋双文鹿化煜曾琳徐志伟
-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
-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毛乌素沙地的空间变化被引量:30
- 2013年
- 沙漠/沙地边缘和内部的古风成沙层、砂质古土壤是重建晚第四纪以来地表变化的直接地质证据。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其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对毛乌素沙地进行野外拉网式调查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沙地南部和东部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发现了大量的埋藏古风成沙丘沉积,指示了干冷期沙漠扩张的最南、东界限;沙地内部广泛发育的砂质古土壤则表明在气候相对暖湿期地表植被生长,土壤发育,沙丘基本被固定。对14个典型风成沙/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样品的采集和测试,结合空间分析和他人研究结果,发现在末次盛冰期(约26~16ka),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丘向南、东扩张,扩张距离现代边界约30~50km,面积扩大至少约10000km^2,占现代沙地面积的25%;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5ka),毛乌索沙地大部分被固定,发育了较厚的砂质古土壤。研究结果揭示了毛乌素沙地的地表过程对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化的直接响应。
- 徐志伟鹿化煜弋双文周亚利Joseph A Mason王晓勇陈英勇朱芳莹张瀚之翟秀敏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风成沉积光释光测年地表过程
-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季风区西北缘沙漠空间格局重建初探被引量:15
- 2013年
- 通过实际考察和总结分析位于中国季风区西北缘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共和沙地的地层年代资料,初步确定这些沙漠/沙地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的空间范围。结果发现,在末次盛冰期腾格里沙漠扩张到了香山北麓和祁连山北麓,东至贺兰山前,向西覆盖了整个民勤盆地,面积至少扩大了28.8%;巴丹吉林沙漠南到北大山,东至雅布赖山,北部覆盖了整个额济纳盆地,面积扩大了39.0%;共和盆地沙地流沙面积至少扩大了19.8%。在全新世大暖期,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界向北退缩了20km左右,共和盆地沙地流沙大范围固定成壤。
- 冯晗鹿化煜弋双文曾琳邱志敏崔梦淳
-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
- 浑善达克沙地地表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植被-气候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3年
- 研究现代地表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与植被-气候的关系,对于重建过去气候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气候变化幅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尚缺少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对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全面采样,对42个地表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介于-25.0‰^-19.4‰之间,平均为-22.2‰。通过两端元方法估算,研究区C_4生物量介于O-46%之间,平均为17.9%,与前人的C_4植被调查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相关分析表明,C_4生物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关系不大,这表明在该地区年均温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降水可能是控制C_4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另外,推测也可能是研究区C_3生物量的变化主导地表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建立的δ~13C-年降水量转换函数,预期可用于重建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降水量的变化。
- 陈英勇鹿化煜张恩楼周亚利王晓勇韩志勇徐志伟
-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气候有机碳同位素
-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新疆地区沙漠边界移动初探被引量:8
- 2013年
- 位于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空间变化受气候影响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分析,结合实测数据和前人的研究资料,尝试重建这3个沙漠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的空间变化。沙漠边界内外有确定测年的晚第四纪沉积,尤其是含有风成沙、黄土的沉积序列,是指示沙漠扩张和收缩的重要标志。可以认为,在现代沙漠边界外围LGM时期的风成沙往往是沙漠扩张的证据;在现代边界内HO时期的黄土堆积往往揭示了沙漠收缩与沙丘固定。
- 东丽娜鹿化煜王晓勇弋双文王先彦赵存法徐志伟曾琳朱芳莹
-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全新世大暖期末次盛冰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北方沙地古气候定量重建初探被引量:18
- 2013年
- 中国北方典型沙地处于东亚季风边缘区半干旱气候带,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对已有的该区域古气候记录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对末次盛冰期与全新世大暖期两个特征时间段的古温度与古降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化重建,获得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约26—16ka)温度降低了5—11oc,变率为60%~200%,降温极值在黄土高原南缘;降雨量减少180~350mm,变率为50%左右,东北地区降雨量变化不大。在全新世大暖期(约9~5ka),温度升高了1.0—3.5℃,变率为20%-130%;降雨量增加了30~400mm,变率为10%-120%,其中存在一些需剔除的奇异点,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降雨量增幅有加大趋势。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古气候变化机理、检验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数值模拟结果等提供了定量化数据。
- 俞凯峰鹿化煜Frank LehmkuhlVeit Nottebaum
-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全新世大暖期
- 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中国北方沙地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关键地区,但该区域的相关研究欠缺。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古气候资料的全面分析,尝试探讨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9~4ka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了中国北方沙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开始和发展。4~2ka较为严酷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人类活动;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史前人类,通过生业模式的调整以及活动范围的改变,适应了气候变化,文化得以延续,人类活动总体没有减弱。2ka以来,人类适应能力增强,各沙地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均大幅扩张。通过区域对比发现,沙漠化程度较高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地处高纬度寒冷环境的呼伦贝尔沙地,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弱;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条件相对优越,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文化谱系相对完整。研究区各时期人类遗址沿水系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水源作为沙地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 卓海昕鹿化煜贾鑫孙永刚
-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新世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