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716500)

作品数:47 被引量:561H指数:17
相关作者:杨经绥许志琴刘贻灿唐哲民徐树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大陆科学钻探
  • 15篇中国大陆科学...
  • 14篇主孔
  • 14篇变质
  • 11篇高压变质
  • 10篇超高压变质
  • 7篇中国大陆科学...
  • 6篇地质
  • 6篇地质意义
  • 6篇岩石
  • 6篇韧性剪切
  • 6篇高压变质带
  • 6篇变质带
  • 5篇韧性剪切带
  • 5篇榴辉岩
  • 5篇辉岩
  • 5篇剪切带
  • 5篇俯冲
  • 5篇CCSD主孔
  • 5篇超高压变质带

机构

  • 25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技术...
  • 7篇安徽省地质调...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武警黄金地质...
  • 1篇中国大陆科学...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斯坦福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实...
  • 1篇加州理工学院
  • 1篇加拿大地质调...

作者

  • 11篇杨经绥
  • 9篇刘贻灿
  • 9篇许志琴
  • 7篇唐哲民
  • 7篇徐树桐
  • 6篇陈方远
  • 6篇吴维平
  • 5篇曾令森
  • 4篇戚学祥
  • 4篇李天福
  • 4篇金淑燕
  • 4篇戎合
  • 4篇陈松永
  • 4篇任玉峰
  • 4篇李曙光
  • 4篇金振民
  • 3篇徐海军
  • 3篇方青松
  • 3篇刘福来
  • 3篇白文吉

传媒

  • 15篇岩石学报
  • 6篇地质学报
  • 6篇地球科学(中...
  • 5篇岩石矿物学杂...
  • 3篇中国地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Acta G...
  • 1篇物理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2篇2006
  • 15篇2005
  • 10篇200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褶皱的地震波反射响应及其大陆地壳构造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褶皱是挤压造山带中最普遍的地质构造,但是为什么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却极少呈现褶皱呢?本文从一个构造地质学者的角度出发,数值模拟了几种常见褶皱构造的地震波反射响应。结果表明,传统的反射地震技术并不能正确成像闭合褶皱、斜歪或倒转褶皱及二级以上的多级复合褶皱。褶皱陡倾翼的反射消失,而褶皱转折端的反射形成一系列断断续续分布的假水平层理,这些假水平层理在下地壳中极易被错误地解释成由地壳拉张形成的水平构造层理或由底侵作用形成的水平基性岩席。笔者认为,老、中、新褶皱造山带的下地壳中大多数不连续水平反射可能是由褶皱造成的。
嵇少丞龙长兴夏斌
关键词:褶皱挤压造山带大陆地壳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地震波速随围压的变化规律被引量:8
2006年
我们在10~800MPa的静水压力下测量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岩心和采自苏鲁地区地表露头上的共68块典型超高压变质岩试样的地震波速,并建立了波速和围压的定量关系,成功地解释了描述这一定量关系方程中4个参数的物理意义。笔者相信,本文将为超高压变质岩地区以及新老俯冲带地震波资料的解释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实验支撑。
嵇少丞王茜Denis MARCOTTE许志琴夏斌Jacques MARTIGNOLEMatthew SALISBURY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岩苏鲁造山带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东海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变质橄榄岩及其原岩和成因类型的判别——以PP1孔和PP3孔为例被引量:8
2009年
本文在总结全球地幔橄榄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于判别HP-UHP变质带中变质橄榄岩原岩及其成因类型的判别图解。该图主要由镁铁总量MgO+(%)和一个参数m+f/si比值构成。另用Al2O3和CaO分别与MgO+(%)制成两个辅助图解,以示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之间在Al2O3和CaO含量上的分界。通过原岩判别结果和研究表明,PP3孔和PP1孔两者在变质组合、原岩成因类型、地球化学和变质条件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重大差异。分别代表来自两种极端的地球化学类型和两种不同大地构造环境的UHP变质体。PP3钻孔以Ol+Gt+Cpx+Opx+Sp为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的含石榴石纯橄岩,其原岩系来自地幔残余成因的方辉橄榄岩遭受UHP变质作用的产物,它以成分高度均一,富Mg(Mg’=92),极端亏损不相容元素REE(∑REE<1×10-6可称为超亏损型)为特征。在变质相中仍保留原岩的残余矿物铬尖晶石(Sp),其成分显示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成分趋势。并出现以Gt和Sp共存相为特征的变质相。据实验结果(klemme,2004)表明该共存相的稳定域的P-T条件Cr-Sp可达7Gpa,T1400℃,即形成于200km的地幔深度。综合研究显示该孔变质橄榄岩原岩(方辉橄榄岩)具有大洋岩石圈地幔残余成因的某些印记,而不是同深度原生地幔岩相转变的产物。PP1孔变质橄榄岩是由无水矿物相(Ol+Opx+Cpx+Gt)+含水矿物相(Phl±Chu)组成的石榴石橄榄岩杂岩,其原岩来自两种不同成因的超镁铁岩系列:一为具地幔成因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系列(可能相当于地幔楔中的Al型橄榄岩),另一部分(少数)来自具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系列(纯橄岩—异剥橄榄岩—辉石岩组合,可能相当于A2型橄榄岩)。该套变质橄榄岩,以成分高度不均一,极端富集REE(∑REE平均>20×10-6可称为超富集型)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Ba、Rb)为特征。这种异常现象并不反映其原岩�
王希斌杨经绥李天福陈松永任玉峰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橄榄岩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与现场应力状态的确定
1.水平主应力方向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主孔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构造位置上处于郯庐断裂附近,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根据成像测井资料(井下超声波电视),钻孔在1200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在1200m至...
李朋武崔军文王连捷王微乔子江
关键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应力状态
文献传递
大别山南部天然碳硅石被引量:4
2006年
根据1975年的矿点检查报告,在大别山南部董家山蛇纹岩体的人工重砂和岩石薄片中,发现确有天然碳硅石存在。大部分碳硅石单晶为六方板状,一部分为不规则形,最大粒径450μm×100μm,一般250μm×150μm。薄片中的粒径较小。单晶的拉曼光谱位移峰值稳定,薄片中碳硅石的拉曼位移峰也都在误差范围内。单晶以二轴晶(+)为主,部分为一轴晶(+),薄片中晶体几乎都为二轴晶(+)。虽然天然碳硅石可以产出于任何岩石中,但是原位的天然碳硅石只见于陨石和金伯利岩中,本文发现的很可能是首例地球蛇纹岩中的原位天然碳硅石。天然碳硅石与人工合成的碳化硅在结晶行为、光学性质和红外光谱方面有明显不同,成分也有差异,但拉曼光谱虽有差别却不明显。由于碳硅石与金刚石有类似的四面体方向sp3异化键和相同的滑动面,可能有类似的变形条件。根据碳硅石有晶内变形,推测其形成于≥300km的深度,这对认识大别山南部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徐树桐吴维平肖万生张青陈晶季寿元张勇刘贻灿
关键词:大别山南部矿物学
Architecture and Kinematics of the Dabie Orogen,Central Eastern China被引量:7
2005年
The geometry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s manifested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etro-tectonic units in three dimensions. It is identified into three se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four horizons in vertical profiles and eight petro- tecton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Three segments are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segments. Four horizons, from top to bottom, are two different meta-tectonic mélange in the uppermost part, underthrust basement and cover below them, and mantle at the bottom of the profiles. Eight petro-tecton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are: (1) the hinterland basin, (2) the meta -flysch, (3) the ultramafic rock belt (UM) + Sujiahe eclogite belt (SH), (4) eclogite belt 2 (Ec2) with most eclogites of continental affinity, (5) eclogite belt 1 (Ecl1) with some eclogite of oceanic affinity, (6) the Dabie complex or underthrust basement of the Yangtze continent, (7) the Susong and Zhangbaling Groups or underthrust cover of the Yangtze continent and (8) the foreland belt. The (3), (4) and (5) units belong to meta-tectonic mélange. Some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minerals such as coesite and micro-diamonds have been found in (3) and (4) units; a possible ultrahigh pressure mineral, clinozoisite aggregate pseudomorph after lawsonite, was found in unit (5). The three tectonic units are speculated to be coherent initially; the UM and SH units are suggested to be the root belt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segments respectively. The kinematics of the Dabie oroge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op-to-south thrusting during the eclogite-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top-to-north extension during the amphibolite metamorphic stage, and faults or shear bands of brittle deformation and 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ism were formed in the post-orogenic stage since the Late Jurassic and the movement pictures of these faults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XUShutongLIUYicanCHENGuanbaoWUWeiping
关键词:ARCHITECTUREKINEMATICS
北淮阳王母观橄榄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0
2006年
对大别造山带北麓北淮阳带西段王母观岩体中橄榄辉长岩及其围岩-含石榴子石绿帘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王母观橄榄辉长岩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海西期岩体,它的形成时代应为(635±5)Ma,其围岩的形成时代为(464±7)Ma.因而在北淮阳带发现了新元古代晚期辉长岩.由于该期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与华南陡山沱组沉积岩中普遍发育的火山凝灰岩夹层以及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一期大规模新元古代晚期基性岩墙群的时代一致,证明北淮阳带西段王母观一带辉长岩属于华南陆块北缘的一部分,因此华南陆块新元古代晚期仍然存在大规模岩浆活动.鉴于北淮阳带王母观等地辉长岩出露于华北陆块南缘变质的奥陶纪岩浆岩之中,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推测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深俯冲的初始阶段被挤离与脱耦的岩片,并在后期构造作用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刘贻灿李曙光古晓锋侯振辉
关键词:新元古代大陆深俯冲
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差异——来自TEM研究的证据被引量:17
2005年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超高压榴辉岩从变形程度上通常可以分为面理化榴辉岩和块状榴辉岩两类。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中面理化榴辉岩和块状榴辉岩的石榴石变形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面理化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比块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高大约3个数量级,位错密度达1.2×1010/cm2。并且有水分子团与高密度位错共存,表明主导石榴石发生强烈塑性变形的机制为水弱化的位错滑移。(2)块状榴辉岩中石榴石的位错密度低,没有观察到水分子团,虽然在局部发现有位错网,但总体上仍呈刚性。(3)两类榴辉岩的石榴石中占主导地位的位错滑移系都是1/2<111>{110},其次为<100>{010}。本文对变形石榴石晶体中水的赋存状态、水弱化机制及变形石榴石形态优选方位与晶格优选方位不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1)水在石榴石晶体中有三种可能赋存状态:第一种是吸附于位错管道中的极化水分子;第二种是通过晶体表面以及位错管道扩散进入晶格的间隙水分子;第三种是以4OH-替代SiO44-形式的结构水。(2)石榴石水弱化机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水弱化促进的位错滑移机制,在面理化榴辉岩石榴石的塑性变形中起主导作用;另一种是水弱化促进的扩散和颗粒边界滑移机制,在面理化榴辉岩石榴石的塑性变形中只起次要作用。(3)变形石榴石不产生明显的LPO是由其晶体结构本身特征所决定的,并不能排除其主导变形机制仍然是位错滑移的可能性。
刘祥文金振民金淑燕曲晶徐薇
关键词:CCSD榴辉岩石榴石TEM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与现场应力状态的确定被引量:20
2005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钻孔在1200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在1200m至2015m的范围内采集了82个钻孔成像测井图象资料。对钻孔崩落长轴方位进行了方向统计,结果表明近似对称的崩落平均方位为324.8°±3.3°,对应的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54.8°±3.3°。利用崩落形状要素(崩落深度和崩落宽度)以及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的岩石内聚力和摩擦系数,计算了1269m、1500m、2000m等16个深度上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根据岩石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各个深度上静负载应力。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反映出主钻孔位置的应力场处于走滑应力状态,与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走滑应力场一致。
李朋武崔军文王连捷王微乔子江
关键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走滑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Os-Ir-Ru合金及其中玻安岩质包体的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笔者最近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块豆荚状铬铁矿的Os-Ir-Ru合金中,发现自形晶的玻安岩质的包体群。按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其相当于高Ca玻安岩。18个包体的平均化学成分为:MgO=20.15%,Al2O3=8.99%,SiO2=54.42%,CaO=11.15%,FeO=2.81%,Na2O=1.00%,并含有少量NiO和Cr2O3。由于该包体粒径较小(<20μm),用Raman激光光谱仪测定,它们具有尖晶石、磁铁矿和辉石等Raman谱,由此确定存在玻安岩质尖晶石。结合已发现的共生矿物,如硅金红石、八面体Mg-Fe硅酸盐等高压矿物,有理由推断玻安岩质尖晶石形成于400~670km深的过渡带。玻安岩质辉石是尖晶石降压相变产物。根据罗布莎铬铁矿高Cr特点,罗布莎铬铁矿的形成与该玻安岩质熔体有关。玻安岩质尖晶石、铬铁矿和Os-Ir-Ru合金三者统一形成于过渡带或地幔深部,由地幔柱快速上升搬运这些矿物到地幔浅部。
白文吉杨经绥方青松任玉峰颜秉刚戎合
关键词:玻安岩包裹体蛇绿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