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12231202700)
- 作品数:11 被引量:91H指数:6
- 相关作者:马钦忠李伟赵文舟方国庆温燕林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山东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星火计划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东昆仑断裂带玛曲—玛沁段大震危险性分析和探讨被引量:6
- 2015年
- 在巴彦喀拉块体边界地震活动和构造分析的基础上,从地震活动空间图像、时间序列演化两方面对巴彦喀拉块体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玛曲—玛沁空区的大震危险性进行探讨。与以前震例进行对比发现当前甘青川交界区域已形成与共和大震前相似的平静区,活动性参数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带玛曲—玛沁段有逼近的大震危险性。
- 温燕林宋治平赵文舟朱佳苗马钦忠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
- 芦山M_S7.0地震前的电磁异常信号被引量:23
- 2013年
- 对南北地震带18个地电场及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进行了跟踪与研究,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只有其中5个台站观测到了异常电磁信号.研究表明,地震前的这些异常信号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在时间上表现出震前电磁异常信号在出现的台站上不是同步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向震中方向迁移的趋势;在空间上体现在成都以北的台站都没有记录到震前电磁异常信号,主要出现在成都及其以南的一些台站.芦山MS7.0地震前地震电磁信号出现的最早时间是震前21天,其次是震前16天;临震时间则为震前5天、4天和1天.通过接地极注入地下的大电流以及以往的震例分析,认为仙女山台是又一个比较突出的电磁信号观测的敏感点.
- 马钦忠方国庆李伟周江南
- 关键词:地电场电磁扰动地震前兆
-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被引量:14
- 2014年
- 简述了地震预测的方法与类别,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预报实践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情况,从中凸显了地震短临预报的困难以及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和社会需求的紧迫性.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一些大地震预报预测(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日本地震、美国帕克菲尔德试验场的地震预报实践和汶川地震等)的成功与失败的解读,试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地震预测与预报,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与预报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实说明它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 马钦忠
-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震前兆震例研究
-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上海及其邻区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4年
- 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上海佘山台和崇明台地磁场Z分量所计算得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资料分析了近11年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对上海及其邻区中小地震的预测分析效果,并对原有的预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在大于3.4的异常情况下,对上海及其邻区的ML≥4.0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②两个台站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与上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③通过小波变换得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时间序列都存在4.5年的周期变化,且在该周期尺度上位相变化一致性较好。
- 李伟龚耀赵文舟陈军
- 关键词: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震活动性小波变换
- 与大电流信号有关的华北东部地区地电场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0
- 2014年
- 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电流在地下的流动特征与构造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范围观测站的分布和强电流源存在的格局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机会.本文通过对青岛换流站接地极向地下注入2100~3004A大电流时华北东部地区21个地电场台站观测的研究,深入认识了地电场信号变化实质.研究表明:①沿着郯庐断裂带方向、跨过郯庐断裂带西南方向、跨过郯庐断裂带北西方向能够记录到地电流信号的特征变化非常大,存在着明显方向性特征和"穴位"现象.②注入大地的电流强度越大,则在观测点记录到的地电流信号强度也越强.③本文研究区域里地电场信号的均匀度并不遵循均匀介质条件下的一般规律,说明地下介质电性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特征明显.④大电流注入地下时能够较正确地反映信号源方位的台站较少,只有安丘台、大山台和新沂台所观测到的方位线可用于确定信号源的位置.本文从点电流源与台站测线布局构成的装置系统、大区域介质非均匀性、台站测区以及附近地区的介质细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通过数值模拟,对上述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 马钦忠李伟张继红郭玉贵方国庆
- 关键词:大电流
- 基于历史记录评估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时我国江浙沪地区的海啸强度
- 2014年
- 2011年日本海沟发生的9级地震启示日本方面对其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危险性重新进行评价,其海啸危险也引起了我国民众的关注。本文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震烈度评估类似的方法,从我国有记录的1498年、1707年、1854年3次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海啸事件分析认为,若日本南海海槽将来发生8~8.5级的巨大地震,产生的海啸对我国江浙沪区域的最大影响强度可评估为m=1级。
- 温燕林于海英薛艳赵文舟李伟朱佳苗
- 关键词:历史地震资料江浙沪
- 上海地磁加卸载响应比资料分析与地震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GM4型磁通门磁力仪与佘山台57型地磁记录得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P(Z)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测分析,通过对两种设备在共同观测时期得到的P(Z)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设备得到的P(Z)值能满足以往的异常判定标准,GM4磁通门磁力仪得到的P(Z)值映震能力较好,可与佘山台57型地磁记录仪匹配使用。
- 李伟龚耀
- 关键词: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记录仪阈值
- 杂散电流腐蚀及防护研究现状
- 2014年
- 从杂散电流腐蚀的数学模型、监测手段、防护措施和可展望的问题等方面,对交流电引起的杂散电流腐蚀进行系统评述。首先,介绍杂散电流腐蚀的机理及数据模型,并从不同行业学者所选取的模型及软件入手,介绍杂散电流腐蚀的模型建立的相关类型;其次,对目前杂散电流监测的主要方法及其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进行阐述;最后,介绍基于杂散电流腐蚀防护原则建立的防护体系及其相应特点,并对杂散电流腐蚀的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发展的技术进行探讨。
- 赵文舟马钦忠李伟
- 关键词:杂散电流
- 源自多个大电流源的华东地区地电场空间变化特征被引量:15
- 2016年
- 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电流在地下流动特征与构造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多个强电流源的存在和大范围地电场观测站的分布格局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本文通过利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4个地点不同的高压换流站接地极向地下注入的大电流(1200~4780A)信号,研究了华东地区8个台站组成的地电场观测台网接收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推进了对地电流在地下传播特征的认识.研究显示:1从幅度特征而言,对于源自不同的大电流信号,各台站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幅度特征有很大不同,而近处的浦东台只能观测到南桥大电流源的信号而观测不到其他3个大电流源发出的信号,存在着所谓的"敏感点"效应;2对于上海地区4个接地极大电流而言,能够观测到源自它们的附加地电场的台站最远为350km,在更远的台站则观测不到.3从均匀度方面而言,在每个台站对于不同的信号源,记录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在各方向上的长极距和短极距信号幅度之比可以有很大变化;4在方位特征上,只有崇明台站接收到的同里接地极和华新接地极大电流信号的计算方位度数与实际方位度数误差最小,分别为0.2°和0.8°.而在距离各个信号源最近的青浦台,这种误差要比崇明台站的大;5极化方向特征显示,在青浦台和崇明台所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中,存在着同一方向上长、短极距信号极化方向是反向的现象,这与常理相悖,怎样解释该现象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从点电流源与台站测线布局构成的装置系统、大区域介质非均匀性、台站测区以及附近地区的介质细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对上述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 马钦忠钱家栋李伟赵文舟方国庆
- 关键词:大电流
- 青藏高原隆生演化变形模式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多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地球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进行多学科研究,各种构造变形模式的观点和假设相继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最新资料的不断积累,已有的一些模式不断被质疑、修正,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本文对11种模式进行追踪梳理、简洁综述,对一些模式的不足和质疑问题也予以简介,并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变形模式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全面认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变形模式研究的过程有所裨益。
- 马钦忠
- 关键词:青藏高原欧亚板块隆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