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4AA505240)

作品数:9 被引量:65H指数:4
相关作者:朴明伟兆文忠梁世宽王建一薛元德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机械工程
  • 9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磁浮
  • 7篇高速磁浮
  • 5篇列车
  • 5篇高速磁浮车
  • 5篇磁浮车
  • 5篇磁浮列车
  • 4篇高速磁浮车辆
  • 4篇高速磁浮列车
  • 4篇磁浮车辆
  • 2篇动力学性能
  • 2篇动力学性能分...
  • 2篇多体动力学
  • 1篇性能比较
  • 1篇优化设计
  • 1篇设计方法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气动
  • 1篇气动性能
  • 1篇轻量
  • 1篇轻量化

机构

  • 4篇大连交通大学
  • 3篇长春轨道客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 1篇上海第二工业...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鞍钢建设集团...

作者

  • 4篇王建一
  • 4篇兆文忠
  • 4篇朴明伟
  • 2篇梁世宽
  • 1篇俞程亮
  • 1篇刘堂红
  • 1篇王文斌
  • 1篇田红旗
  • 1篇薛世海
  • 1篇李文晓
  • 1篇孙春方
  • 1篇李宝良
  • 1篇姚振强
  • 1篇赵洪伦
  • 1篇王承尧
  • 1篇吴海鹏
  • 1篇薛元德
  • 1篇刘小东
  • 1篇周春宏

传媒

  • 2篇铁道机车车辆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机械设计与研...
  • 1篇铁道学报
  • 1篇建筑材料学报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High T...
  • 1篇大连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铝面板PMI泡沫芯夹层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对铝面板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泡沫芯夹层材料进行了弯曲、平拉、压缩、剪切、侧压等试验,得到了弯曲、平拉、压缩、剪切、侧压等性能数据,为采用铝面板PMI泡沫芯夹层材料提供了设计依据.
孙春方薛元德李文晓
关键词:力学性能
高速磁浮列车车体承载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高度轻量化设计是具有三明治复合板结构特征的高速磁浮列车技术关键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对多种三明治复合板建模方法的分析比较,探讨了适合于三明治板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既有工程精度又较为经济的建模方法;然后,运用优化技术对三明治复合板高速磁浮车体承载结构,建立了以车体结构轻量化为目标函数,以板厚为设计变量,以应力、挠度和一阶弯曲自振频率为约束条件的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结构优化分析研究,获得了高速磁浮车体承载结构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案。
赵洪伦俞程亮王文斌
关键词:高速磁浮列车轻量化优化设计
关于高速磁浮车辆车桥耦合机制的探讨
为了研究在高架轨道梁上的磁浮动力作用,利用磁浮车动力学与控制的模块化组装模型技术,分析了道梁挠度对磁浮关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车桥耦合机制问题进行了预研究。磁浮关系是电磁悬浮力与悬浮气隙及其一次、二次导数间的约束关系。如果...
朴明伟王建一梁世宽兆文忠
关键词:高速磁浮车辆
文献传递
高速磁浮列车主动悬浮与导向的2-DOF控制被引量:8
2006年
为了满足高速磁浮列车动力学与控制系统稳定的要求,提出主动悬浮与导向的2-DOF控制解决方案。从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角度分析,电磁悬挂主动控制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系统刚度、非结构摄动和模态截取误差,其中非结构摄动程度取决于轨道几何变化和动力学与控制系统的刚度;利用ADAMS与MATLAB协同平台,提出基于单轨正交模型的主动悬浮与导向LQG控制器设计方法。对比仿真表明:1-DOF主动悬浮控制对点头和摇头摄动敏感,而2-DOF主动控制则能够适应竖曲线和平曲线轨道高速运行。在400 km.h-1单转向架模型曲线轨道运行仿真中,2-DOF主动控制的鲁棒稳定性得到了综合验证。
朴明伟梁世宽薛世海兆文忠
关键词:高速磁浮列车多体动力学鲁棒稳定性
不同磁浮列车外形的气动性能比较被引量:20
2006年
上海磁浮列车由于流线型车头较短,气动性能并不理想,根据国内厂家给定的列车横断面尺寸和对气动性能的要求,对国产磁浮列车气动外形进行多方案设计,通过求解三维可压N-S方程和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提出的磁浮列车各种外形方案的气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改进气动外形,如此反复,直至得出气动性能和外观最优的磁浮列车外形。在最终选定的三种设计方案中,方案3由于水平投影轮廓线较窄、最大纵剖面轮廓线曲率较小,其整车空气阻力和列车交会压力波都较其它两种方案要小,因此为最佳的气动外形方案。通过比较分析,此次选用的国产磁浮列车外形,列车以430km/h运行时三节车总的空气阻力为33.84kN,而上海磁浮列车为54.07kN;国产磁浮列车最大列车交会压力波幅值为2913Pa,而在同等条件下上海磁浮列车为3827Pa,其气动性能明显优于上海磁浮列车。
刘堂红田红旗王承尧
关键词:磁浮列车数值模拟气动性能
高速磁浮列车线路匹配动力学性能分析
线路匹配性能是指高速轨道车辆与不同线型缓和曲线之间相互动力作用所决定的匹配性能。为了研究高速磁浮车辆的线路匹配性能,进行了一列三车车组曲线通过性能仿真分析。与轮轨导向不同,高速磁浮导向是在主动导向控制下电磁导向力使整个走...
王建一朴明伟兆文忠
关键词:高速磁浮车辆
文献传递
高速磁浮车辆车桥耦合机制的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为了研究在高架轨道梁上的磁浮动力作用,利用磁浮车动力学与控制的模块化组装模型技术,分析了道梁挠度对磁浮关系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车桥耦合机制问题进行了预研究。磁浮关系是电磁悬浮力与悬浮气隙及其一次、二次导数间的约束关系。如果悬浮系统具有低频高回路增益,道梁挠度摄动不会影响磁浮关系的稳定性。否则,若低频回路增益并不足够大,气隙波动对悬浮系统形成明显的非线性影响,其固有频率也有明显的摄动。由于悬浮模块与悬浮框架的搭接结构,悬浮框架具有产生高频自振的力学条件。在磁浮车辆的3级悬挂中,即电磁悬挂、一系悬挂(橡胶悬挂)和二系悬挂(摇枕空簧),前两者固有频率接近时,悬浮框架产生高频自振,并以机械—电磁能量转换形式,使磁浮动力作用产生高频扰动,进而引起轨道共振。
朴明伟王建一梁世宽兆文忠
关键词:高速磁浮车辆
Design of relative position sensing system for high-speed maglev train
2008年
In the high-speed maglev system,accurate real-time information of the train position is essential forstable,safe and efficient train operation.To detect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high-speed maglev trainfrom a reference position,a 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long stator slot detection was proposed.Besides,aprototype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The hardwar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as well as itsworking principle was described.Moreover,a subdivision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the pole location anglesignal was elucidated.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feasible.The technical indexes ofthe detection system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vehicle operation control system.The relative positionsensing system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钱存元Han ZhengzhiXie WeidaShao Derong
关键词:MAGLEVSUBDIVISION
高速磁浮车小半径曲线通过仿真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为了分析国产化高速磁浮车辆的试验线路运行性能,开展了小半径曲线通过性能动态仿真研究.根据走行部主要结构参数,初步分析计算了曲线通过时车体与走行部间的几何关系和受力.利用多体动力学及系统分析的协同平台,建立模块化组装的整车动力学与控制模型,并进行R=400 m曲线通过仿真.从分析值与仿真值对比和动车组的多种工况仿真分析来看,模型及仿真结果是基本准确的.
刘小东吴海鹏朴明伟李宝良兆文忠
关键词:高速磁浮车多体动力学
可重构制造:模式、系统及关键技术被引量:2
2006年
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制造系统能够满足多品种、变批量的市场需求。面向产品族设计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兼顾了数控加工中心的柔性强和刚性生产线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是满足大批量定制要求的最佳模式。可重构制造技术包括产品可重构、工艺可重构、制造装备可重构和生产系统可重构等四个层面。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设计,无论是在设备层、还是在系统层,都需要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思想,以及基于总线技术和开放式控制原理的监测与控制设计。对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建模评价,需要从全寿命周期对系统的重构时间与重构成本,系统的可转换性、开放性与可诊断性,模块的可集成性与系统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建模与评价。
周春宏姚振强
关键词:可重构制造设计方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