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26-03) 作品数:9 被引量:313 H指数:8 相关作者: 陈曦 罗格平 许文强 周成虎 闫金凤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浙江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区域尺度绿洲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41 2004年 论文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绿洲稳定性的内涵,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从绿洲所处的地理位置、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评价了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冲洪积扇型绿洲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位于地下水溢出带下方的冲积平原型绿洲,稳定性最差的是湖滨三角洲或散流干三角洲上发育的绿洲;②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植被指数可较好地表征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评价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的时间变化。绿洲规模的扩大及绿洲水分和植被的增加将加强绿洲的冷岛效应,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增加,表明绿洲内植被覆盖密度增大和植物生物量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增强。 罗格平 周成虎 陈曦 周可法关键词:绿洲稳定性 冷岛效应 植被指数 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0 2005年 以干旱区三工河流域下游绿洲作为研究区,应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选择12种土地利用系统,采集上层(0~20 cm)和下层土壤(20~40cm)样品,分析出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土地利用系统对砂、粉砂和粘土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无论上层还是下层,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差异明显。(2)绿洲土壤砂含量随着土地种植年限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而粉砂和粘土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在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下土壤粒度分布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土地利用强度大的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土壤粉砂和粘土含量较高,土壤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而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砂和粉砂含量高,土壤质地差。说明干旱区绿洲的人类农业活动基本趋于合理,绿洲生态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并持续发展。 许文强 罗格平 陈曦 肖鲁湘关键词:干旱区绿洲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强度 天山北坡绿洲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4 2005年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作为研究区,选择12种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具体体现,通过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0 ̄20cm)和下层土壤(20 ̄40cm)样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对主要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系统对砂、粉砂和粘土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绿洲土壤砂含量随着土地种植年限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而粉砂和粘土含量有增加的趋势;(2)绿洲土地利用系统对土壤pH值和养分变异的影响显著。人类强干扰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养分普遍高于人类影响较弱的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养分普遍高于下层土壤,而且随着人类干扰时间的延长土壤养分呈整体增加趋势;(3)人类活动强干扰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盐分含量低于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土地利用系统;人类活动作用时间长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盐分含量总体低于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短的土地利用系统;(4)绿洲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的趋势,土壤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结合;绿洲土壤的“碳汇”积极响应了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东京协定。 罗格平 许文强 陈曦关键词:绿洲 土壤特性 天山北坡 绿洲 人类活动影响 土壤养分 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异性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6 2006年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的影响.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克里格插值拟合三工河流域1978,1987和1998年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特征,结合遥感解译生成的1978,1987和1998年三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分类图,叠加分析不同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关系.结果表明1978-1998年20年间无论是平水期还是丰水期,整个绿洲地下水补给量变幅并不显著,而地下水位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均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化,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流域地下水水位整体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33.4%),空间自相关距离为17.78 km.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均是土地资源开发加剧的区域,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建设及工矿用地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反映出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异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于合理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维护绿洲的稳定性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闫金凤 陈曦 罗格平 郭全军关键词:克里格插值 三工河流域 干旱区绿洲景观尺度稳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2004年 在景观尺度上,从绿洲景观多样性、景观廊道的复杂性以及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绿洲景观稳定性的内涵,并对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进行实例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1)人工绿洲景观的稳定需要绿洲景观的多样性逐渐降低和景观廊道的复杂性增加;但天然绿洲的稳定需要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廊道的复杂性。(2)人工绿洲景观稳定性还可从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分析,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投入大量负熵的结果,投入的负熵越多,绿洲土地利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绿洲从低级的亚稳定状态不断向高级稳定态发展,从而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但人类的投入并不总是有利于绿洲的稳定,可用土地废弃比例的变化,说明人类投入对绿洲生态环境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土地废弃的比例越高,绿洲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就越低,绿洲的稳定性也就越低。(3)通过绿洲景观多样性、景观廊道的复杂性和土地利用状况综合评判,1978~1998期间三工河流域绿洲景观及其各部分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罗格平 周成虎 陈曦关键词:绿洲生态 土地利用程度 景观多样性 干旱区 人工绿洲 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94 2005年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和结果的有力工具.模型通过情景分析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基于不同理论的驱动力研究方法很多.论文选取了几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LUCC驱动力模型进行综述,分析了每个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后得出结论:1)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更适于研究复杂的土地利用系统。2)基于经验的统计模型能弥补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的不足。3)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模型进一步集成将是LUCC驱动力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 蔺卿 罗格平 陈曦关键词:驱动力 干旱区绿洲景观斑块稳定性研究:以三工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2006年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典型的人工绿洲景观为例,初步研究了干旱区绿洲景观斑块尺度绿洲稳定性,并借助遥感、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主要利用1978-1998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景观斑块尺度绿洲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绿洲斑块的景观控制力是景观动态变化的自然驱动力,控制力最强的斑块类型应为景观的基质;(2)绿洲景观斑块的转换是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人为干扰和驱动的结果,斑块转换的比例越高,则说明斑块类型的稳定性越低,也说明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越大;(3)1987年三工河流域控制力最强的斑块类型是荒草地,是景观的基质,1987和1998年,景观的基质已转变为水浇地;(4)三工河流域景观斑块对绿洲景观发展的控制力随时间在逐步减弱,且变化的幅度也逐步减小,说明景观斑块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在下降,绿洲景观斑块的自然稳定性总体呈现增强的趋势.但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斑块的干扰强度趋于增强,景观斑块之间的转化趋于频繁,导致绿洲景观环境资源斑块的稳定性较低,人工引入斑块的稳定性较高. 罗格平 周成虎 陈曦关键词:稳定性 遥感和GIS NDVI 绿洲浅层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对人为驱动LUCC的响应——以三工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2005年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绿洲浅层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数据包括1978、1987和1998年三期遥感数据和近25年8口常年观测井水位数据及1987和1998年两期20口观测井水质数据。结果表明,绿洲随着城市、工矿用地为主的非农业用地和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的持续增加,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发生了显著性的时空变化。冲洪积扇绿洲主要城镇聚居区地下水位以年均45cm的速率下降,冲积平原下部绿洲地下水位以年均7cm的速率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绿洲地下水水质趋于恶化,矿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且冲积平原绿洲地下水矿化度上升的幅度普遍大于冲洪积扇绿洲,这与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土地资源开发、灌排强度、地表蒸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密切相关。 闫金凤 陈曦 罗格平 许文强关键词:绿洲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三工河流域 基于X3D/XML的组件式3维WebGIS平台:Geo-SD SHIP体系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006年 鉴于数据提供者与数据需求者之间的矛盾是促使W ebG IS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力,为此围绕着在W eb环境下如何以3维空间可视化方式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与互操作的问题,以X3D/XML数据流作为不同结构的地理空间数据之间联系的桥梁,建立了一种新的组件式W ebG IS体系结构———Geo-SD SH IP(Geo-Spatial DataSharing and Hand ling Integrated P latform)。为了更好地阐述基于X3D/XML的组件式3维W ebG IS平台的有效性、可行性,首先对Geo-SD SH IP体系结构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给出了Geo-SD SH IP体系结构框架图;接着,详细介绍了基于X3D/XML的Geo-SD SH IP体系结构中各组件实现的关键技术,如W eb-3D虚拟地理场景的创建、用VC++.Net和ArcOb jects来构建X3D/XML数据转换组件和G IS空间分析组件,以及用VC++.Net结合OpenGL图形函数库来实现X3D/XML数据解析组件等;最后,举例说明了Geo-SD SH IP体系结构的数据转换服务请求/响应过程、数据需求服务请求/响应过程,并通过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Geo-SD SH IP体系结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王涛 陈曦 罗格平 王伟胜 包安明 丁励强关键词:WEB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