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MZ005)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暨爱民易明彭永庆刘鹤张晓燕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凯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民族
  • 3篇国家认同
  • 2篇章太炎
  • 2篇政治
  • 2篇主义
  • 2篇文化民族主义
  • 2篇民族国家
  • 1篇新儒家
  • 1篇新月
  • 1篇学术
  • 1篇战时
  • 1篇人权
  • 1篇人权运动
  • 1篇儒家
  • 1篇少数民族
  • 1篇社会主义
  • 1篇事变
  • 1篇土司
  • 1篇种姓
  • 1篇王造时

机构

  • 11篇吉首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作者

  • 11篇暨爱民
  • 2篇易明
  • 1篇彭永庆
  • 1篇刘鹤
  • 1篇张晓燕

传媒

  • 2篇吉首大学学报...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高一涵“社会主义”的概念表述被引量:2
2013年
作为20世纪初极为活跃且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高一涵走进"社会主义"论域并有较为系统的相关表述。但实际而言,高一涵是一个自由主义宪政论者,始终以学者身份在自由立场上对中国现实政治发言,"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直不甚明朗。他推介"社会主义",亦只是依其时的中国情势而将这一思潮下的不同理论择而用之,描绘其理想的中国社会蓝图。
暨爱民
关键词:学术政治
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4年
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对于我国边疆安全、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界关于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研究对象、问题范围和考察视角等方面仍存不足。对当前研究情状的检视和评述,有助于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暨爱民
关键词:国家认同
“文化”的民族主义:论现代儒家思想之“新开展”被引量:1
2012年
在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政治和意义危机背景下,儒家思想之"新开展",不仅在于重建传统儒学的现代形态以推动儒学的再次发煌,而且还预设有建构民族国家的宏大考量,期待通过儒家思想的"复兴"而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和民族国家的复兴,表现出具体历史情境下文化民族主义的关怀内涵和实践品格,同时也反映出现代新儒家道德主义历史文化观的局限性。
暨爱民
关键词:文化民族主义现代新儒家民族国家
王阳明与思、田土司之治被引量:1
2013年
明嘉靖六年,王阳明受命征讨广西思恩、田州土目卢苏、王受之变。他先后抚定了卢、王部众,继而对思、田地区采取"仍土官以顺其情,分土目以散其党,设流官以制其势"的具体治策,以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巩固西南边疆安全。但总体言之,王阳明关于思、田之治,仍未突破自元以来一直成为中央政府处理与地方族群之间关系的土司制度的基本政治架构。
暨爱民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理论与路径评析被引量:11
2014年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暨爱民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论抗战时期的湘西教育被引量:5
2012年
抗战期间,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一改战前落后状态,获得重大发展。教育走向大众,在湘西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完备的学前、小学、中等、职业、师范和高等教育等现代教育层次,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得以确立,湘西教育的现代转型最终完成。战时湘西教育的现代开展,不仅培养了大量适应战时需要的人才,为民族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强化了湘西各族的中华一体感和民族国家认同,推动了后来湘西现代教育的全面发展。
暨爱民刘鹤
关键词:抗战时期教育
国家认同建构:基础要素与历史逻辑被引量:15
2016年
国家认同因其对国家、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作用而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建构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可分为族群、文化要素与国家政治制度要素。依此,国家认同建构可从族群、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来理解。从中西方古代王朝国家认同至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来看,建构国家认同的基础要素,从血缘、历史传统与文化到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系统,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脉络。实际上,国家认同建构是一个需要双重用力的综合架构,应在具体的历史情境逻辑中来理解国家认同建构。
暨爱民彭永庆
关键词:国家认同民族政治民族社会民族国家
民族社会失范与良序建设——一个基于“湘西事变”的分析
2011年
民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其有力有效的规范保证。发生于1940年代末的"湘西事变",是民族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心理、民族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引发了湘西民族社会的整体失范,对湘西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的和谐造成重大影响。研究"事变"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对规范民族社会有所助益的思想资源,对当下民族社会的良序建设而言,它提示着制度整合和道德整合同步并进的重要性。
暨爱民
“人权运动”中的现代国家建构——以《新月》为中心的分析
2015年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暨爱民张晓燕
关键词:现代国家建构罗隆基王造时《新月》
文化民族主义理论视野下章太炎的礼俗观——以《订礼俗》、《礼隆杀论》为中心的分析
2011年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中,章太炎对中华传统礼俗从其"用"与"原"上重新确认,认为要以中华礼俗"辨华夷"、"别文野"。这且成为他早期"排满"的理论依据之一。章氏立足近代中国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文化实践,通过其礼俗观念的清晰表述,谋求重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体现了他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与政治目标。
暨爱民易明
关键词:章太炎文化民族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