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110)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潘建义赵辅昆叶智鸧李伟燕李楚楚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副溶血弧菌赖氨酸乙酰化蛋白质组系统分析
- Lysine acetylation of protein is a major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and play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
- 潘建义Zhicang YeZhongyi ChengXiaojun PengLiangyou WenFukun Zhao
- 副溶血弧菌免疫原性蛋白的鉴定及克隆表达被引量:1
- 2013年
- 运用蛋白质组学及免疫学技术筛选和鉴定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中具有较好免疫原性的外膜蛋白,为防治副溶血弧菌类疾病的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用灭活的副溶血弧菌免疫ICR小鼠制备抗血清;通过对外膜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筛选免疫原性蛋白,经MALDI-TOF/TOF-MS质谱分析,对免疫原性蛋白进行鉴定。克隆表达免疫原性蛋白VP0802,并对该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最后纯化蛋白VP0802,并免疫小鼠获得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验证蛋白VP0802的免疫原性。结果:免疫小鼠所得到的抗血清效价为1∶5 000;经免疫印迹分析确定了12种外膜蛋白具有较好免疫原性,其中10种外膜蛋白经质谱分析得到鉴定,分别为LPS-assembly protein,VP0802,Maltoporin,Chitoporin,OmpC,OmpA,OmpU,OmpK,VP1243和VP0966。成功构建免疫原性蛋白VP0802的高表达菌株;该菌株在低温低转速的条件下诱导,目的蛋白仍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37℃,220r/min,IPTG终浓度为1mmol/L的条件下诱导,目的蛋白表达量较高,纯化得到蛋白VP0802并验证了该蛋白的免疫原性。表明在副溶血弧菌的外膜蛋白中存在多种与免疫原性相关的蛋白,且部分蛋白为首次发现具有免疫原性。
- 田丽花叶智鸧温良优潘建义赵辅昆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免疫原性
- 副溶血弧菌Ⅲ型分泌系统(T3SS)效应蛋白及其对宿主细胞的操控被引量:6
- 2017年
- 副溶血弧菌是典型的食源性病原菌,也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肠胃炎的主要病原菌。针筒状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为该菌主要的毒力因子,细菌感染时可将其效应蛋白直接注射至宿主细胞中,通过效应蛋白操纵宿主细胞,介导毒力的发挥。多数临床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含有2套T3SSs,其中T3SS1分泌的效应蛋白主要通过诱导细胞自噬、变圆和裂解等过程来发挥其细胞毒性,而T3SS2分泌的效应蛋白则主要通过破坏细胞骨架和操控细胞信号传导来发挥肠毒性。本文主要对副溶血弧菌T3SSs的组成和目前已发现的效应蛋白及其对宿主细胞的操控进行介绍。该研究不仅对深入了解该菌的致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宿主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 李楚楚李伟燕潘建义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细胞骨架信号转导
- 固定化地衣芽孢杆菌胞外脂肪酶的制备被引量:1
- 2015年
- 脂肪酶是一类重要的水解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脂肪酶通过固定化可以提高酶的使用效率。文章采用戊二醛共价连接法将来源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胞外脂肪酶固定于氨基型载体ZH-HA之上,将1g载体置入10mL酶液中反应3h后固定化酶活力达到最高为60U/g湿载体。经固定化后该酶的温度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当反应温度为45℃时最高酶活力达到220U/g湿载体。同时,固定化使酶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最适反应pH值为10。通过自制柱式反应器考察该酶工作稳定性,经过15批连续水解反应,固定化脂肪酶仍保持90%的活力,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 吴程雨叶飘杨孝婷徐叶倩巩孝磊唐琦清赵辅昆潘建义陈玮
- 关键词:地衣芽孢杆菌脂肪酶固定化
- 巨噬细胞应激的铜绿假单胞菌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鉴定巨噬细胞应激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磷酸化修饰在该菌应答应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强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固相金属离子亲和层析(SCX-IMAC)富集应激细菌的磷酸化肽段,并利用纳升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lanOLC-MS/MS)进行鉴定和分析其磷酸化蛋白质组。结果在应激细菌中鉴定到14个磷酸化肽段,对应于12个磷酸化蛋白质,其中膜蛋白占50%,提示膜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蛋白质功能分析显示这些磷酸化蛋白质主要涉及应激应答、铁摄取转运、厌氧呼吸、过氧化氢的应激应答、磷酸化介导的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对其转导应激信号及应答巨噬细胞内的缺铁、缺氧和氧化应激等不利生存环境具有关键作用,该结果为深入理解该菌的毒力及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潘建义王长一叶智鸧陈冉赵辅昆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巨噬细胞应激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蛋白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