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042)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红沈琳赵萌魏文斌张新桥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葡萄膜
  • 6篇葡萄膜炎
  • 6篇膜炎
  • 5篇综合征
  • 3篇毒性
  • 3篇病毒
  • 3篇病毒性
  • 2篇血浆
  • 2篇糖皮质
  • 2篇糖皮质激素
  • 2篇糖皮质激素类
  • 2篇皮质激素
  • 2篇皮质激素类
  • 2篇前葡萄膜炎
  • 2篇切除
  • 2篇小柳
  • 2篇小柳原田综合...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患者血浆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王红
  • 4篇沈琳
  • 3篇赵萌
  • 2篇魏文斌
  • 2篇张新桥
  • 1篇焦璇
  • 1篇苗慧

传媒

  • 5篇眼科
  • 3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塞氏病患者血浆中微小RNA异常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检测白塞氏病(BD)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在BD发病中的作用,寻找与BD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15例活动期BD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抗凝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浆,提取总RNA,经miRNA标记、miRNA阵列杂交、miRNA阵列扫描和分析获得BD患者异常表达的miRNA谱。通过miRTarBase(靶基因数据库)检索差异性表达的miRNA已经过验证的靶基因,并选取与免疫学相关的差异性表达的miRNA进行Real time-PCR验证。结果:活动期BD患者血浆中hsa-miR-34c-5p、hsa-miR-144-3p、hsa-miR-483-3p较正常人表达上调,hsa-miR-301a-3p、hsa-miR-224-5p、hsa-miR-454-3p、hsa-miR-17-5p、hsa-miR-199a-5p较正常人表达下调。结论:miRNA的差异性在BD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异常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Notch1和SMAD4信号通路促进BD发病。
苗慧张新桥王红
关键词:白塞氏病微小核糖核酸自身免疫
干扰素α2a作为联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干扰素(Interferon,INF)α2a作为联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采用糖皮质激素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后仍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36例(70眼)。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联合IFNα2a皮下注射治疗。采用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及卡方检验分析联合治疗前后白塞病葡萄膜炎的复发频率(复发次数/年)、视力、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变化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免疫抑制剂种类、基线视力及随访时间的相关性。观察联合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主要指标葡萄膜炎年复发频率、视力、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量变化及全身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16.6±7.4(12~36)个月。100%的患者年复发频率从中位数7.5次/年(4~12次/年)降至0次/年(0~2次/年)(P=0.00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复发频率的减少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免疫抑制剂种类、基线视力及随访时间无关(P均>0.05)。25眼(35.7%)标准视力表视力提高≥2行,24眼(34.3%)视力不变,21眼(30%)视力下降≥2行。联合治疗前,所有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能减量。联合治疗后31例(86.1%)糖皮质激素减量,12例(32.9%)糖皮质激素减量至≤10 mg/天,2例(2.9%)停糖皮质激素。20例(55.6%)免疫抑制剂减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显示视力变化、糖皮质激素减量和免疫抑制剂减量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免疫抑制剂种类、基线视力及随访时间无关(P均>0.0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IFNα2a作为联合用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
莫静王红曹绪胜
关键词:干扰素Α2A
甲状腺素转运蛋白相关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基因检测及临床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相关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的TTR基因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例TTR相关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并进行玻璃体手术的患者。方法回顾患者的裂隙灯、眼底镜、眼压、眼部超声检查等表现;通过全血采集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TR基因全外显子,进行测序。采用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混浊;采用玻璃体液涂片及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TTR测序结果,临床表现。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2例,平均年龄(50.5±8.4)岁,患眼均以玻璃体混浊为主要表现。TTR突变位点分别为Tyr134Cys、Lys55Asn、Tyr89His、Gly103Arg。病理学检查显示玻璃体液呈无定形淀粉样物质改变。5只术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指数~0.1,术后为0.1~0.7。术前、术后眼压均正常。结论TTR基因突变可致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基因检测和病理诊断是确诊依据,玻璃体手术有助于患眼视力改善。
杨琼王红莫宾周文嘉由冰魏文斌
关键词: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玻璃体切除术
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Behcet病葡萄膜炎患者85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Behqet病葡萄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葡萄膜炎门诊确诊的85例(167只眼)Behcet病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记录矫正视力、炎症情况、眼部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对阳性事件发生率采用“/人(眼)年”进行描述,对眼内炎症复发间隔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检验,对治疗前和治疗后未复发比例的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30.4±9.5)岁。共随访255.5眼年,129.67人年。眼内炎症在3个月内未复发的比例为91.6%(153/167),1年内未复发的比例为22.3%(37/167),与药物治疗前[分别为34.7%(58/167)和1.0%(2/167)]相比,未复发比例明显提高(X^2=137.80,P〈0.01)。患眼视力提高发生率为0.22/眼年,患眼视力降低发生率为0.11/眼年。常见的并发症为并发性白内障(0.39/眼年)、眼压大于30mmHg(1mmHg=0.133kPa)(0.07/眼年)、玻璃体重度混浊(0.79/眼年)。醋酸泼尼松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肥胖(0.40/人年)、股骨头坏死(0.22/人年)、高血压(0.13/人年)。免疫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可逆性中性粒细胞抑制(苯丁酸氮芥0.26/人年、甲氨蝶呤0.46/人年),肝脏毒性(复方环磷酰胺0.21/人年、硫唑嘌呤0.13/人年),镜下血尿(复方环磷酰胺0.21/人年),牙龈增生(环孢素A0.15/人年)。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全身治疗Behcet病葡萄膜炎可以有效控制眼内炎症反应复发,但Behqet病葡萄膜炎并发症发生率高,视力预后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高血压、肥胖、
赵萌王红焦璇魏文斌
关键词:贝赫切特综合征葡萄膜炎免疫抑制剂泼尼松糖皮质激素类
葡萄膜渗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巩膜切除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患者临床特征及巩膜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巩膜切除手术的UES患者20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22只眼,女性8例14只眼;平均年龄37.8岁。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其中单眼入组4例,双眼入组16例。均行视力、眼压、间接检眼镜、UBM、FFA联合ICG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巩膜厚度测量。所有患者行板层巩膜切除手术,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行4个象限板层巩膜切除的同时,再行4个象限巩膜床中央1 mm×2 mm大小全层巩膜切除。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视力、眼压、眼底检查,观察其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眼前房均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24~28 mmHg(1 mmHg=0.133 kPa)者4只眼(11.1%)。AL 16~18 mm者8只眼(22.2%)(真性小眼球)。睫状突部位巩膜厚度>1.0~1.8 mm者12只眼(33.3%)。视力手动/眼前~0.05者20只眼,0.1~0.3者10只眼,>0.3者6只眼。眼底检查可见周边脉络膜及睫状体平坦部脱离;UBM检查可见周边睫状体、脉络膜环形脱离。合并不同程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2只眼(88.9%)。FFA检查显示豹斑样改变14只眼(38.9%)。与手术前视力比较,手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28只眼(77.8%),不变者8只眼(22.2%)。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视网膜脱离的32只眼,手术后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基本复位。复发并再次接受巩膜切除手术后复位6只眼(16.7%)。结论 UES症状不明显、反复发作;巩膜切除手术治疗有效。
祁媛媛王红曹绪胜赵萌莫宾沈琳
伴有高眼压的前葡萄膜炎诊治中的一些问题被引量:7
2012年
某些缺乏严重纤维素性渗出及虹膜后粘连的前葡萄膜炎如病毒性前葡萄膜炎、Fuchs综合征、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等均可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眼压升高,对其治疗常较棘手。最近,新加坡学者对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伴有眼压升高的前葡萄膜炎患者提出了新的诊治思路。虽然Fuchs综合征、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有类似表现,且后两者的发病机制中均有提到巨细胞病毒,但针对后两者的治疗目前仍以对症治疗为主,是否需加入抗病毒治疗,仍需长期的实践探讨。
王红沈琳
关键词:FUCHS综合征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眼压
病毒性葡萄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4年
病毒性葡萄膜炎是临床常见的葡萄膜炎之一,是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与其他类型的葡萄膜炎混淆,较难及时进行病因诊断。由于病毒性葡萄膜炎较难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常常存在不规范治疗,导致病情的迁延和反复。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该疾病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实验室检查中,针对病毒性葡萄膜炎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和培养(确诊检查)、病毒抗原或抗体测定、眼部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病毒DNA检测等。笔者就目前临床及科研中病毒性葡萄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沈琳王红赵萌
关键词:葡萄膜炎病毒感染
葡萄膜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眼科学是研究人类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专门学科,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科研和临床要求高。其中葡萄膜炎专业更为复杂,葡萄膜炎发病率和致盲率高,与全身系统关系密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对葡萄膜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求,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导师探索符合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王红张新桥沈琳苗慧
关键词:葡萄膜炎研究生教育教育方法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患者房水病毒类型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为病毒感染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房水病毒检测结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病毒感染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5例(25眼)。方法记录患者全身病毒感染病史,对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HLA-B27、RF等)、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等),通过前房穿刺获取房水,应用RT-PCR技术检测房水病毒。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临床表现与PCR检测病毒阳性的关系。主要指标房水RT-PCR病毒检测结果。结果12例(48%)患者有病毒感染病史。25例(25眼)患者中14例(56%)房水RT-PCR病毒检测阳性。其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9例(36%),患者既往均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单纯疱疹病毒4例(16%);巨细胞病毒1例(4%)。PCR检测病毒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角膜水肿(19眼,76%)(OR=2.006,P=0.043)、眼压升高(19眼,76%,平均(32.3±19.7)mmHg)(OR=1.905,P=0.013)、色素性KP(9眼,36%)(OR=1.31,P=0.014)或细小灰白KP(8眼,32%)(OR=1.41,P=0.014)。结论RT-PCR房水病毒检测对临床辅助诊断病毒前葡萄膜炎有一定价值。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角膜水肿、眼压高、色素性KP或细小灰白KP。
沈琳王红赵萌魏文斌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后患眼视网膜结构变化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患者接受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后患眼黄斑区视网膜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特征变化。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17例VKH患者(34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末次复诊时,患眼炎症控制稳定,停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或≤10 mg/d。分别对入选VKH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黄斑区频域OCT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34只眼)VKH患者,男6例,女11例,年龄(42.2±10.6)岁,随访时间(9.4±3.3)个月。治疗后1周,发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广泛或多发、局灶脱离,视网膜层间囊腔,视网膜层间渗出膜,视网膜色素上皮波浪状改变的患眼比例减少(5.9%比100%、2.9%比47.1%、5.9%比70.6%、11.8%比58.8%,均P<0.001);抗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眼黄斑区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结构发生损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比35.3%、64.7%比52.9%、41.2%比26.5%,均P<0.001);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椭圆体带完整组(20眼)和受损组(14眼)、黄斑区外界膜完整组(25眼)和受损组(9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05)比0.10(0.03,0.33)(log MAR),P=0.004;0(0,0.07)比0.22(0.05,0.40)(log MAR),P=0.005]。结论VKH患者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后1周,脉络膜视网膜水肿明显消退;抗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的受损程度和恢复能力存在差异;至随访结束时,部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结构未能完全恢复,且与视力相关。
曹绪胜张永鹏纪海霞焦璇王红
关键词:葡萄膜脑膜脑炎综合征糖皮质激素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