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06Z201) 作品数:15 被引量:92 H指数:7 相关作者: 狄勤丰 王新亮 顾春元 张任良 施利毅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大学 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理学 一般工业技术 医药卫生 更多>>
用Lattice Boltzmann压力模型模拟纳米增注实验的流动参数 被引量:2 2009年 经岩心流动实验证实,岩心经纳米颗粒吸附法处理后,水流速度加快,岩心的水相渗透率有了大幅提高,平均达到82%。采用Forchheimer-Darcy模型描述岩心微孔道内的流体流动特征,建立了多孔介质表征体单元(REV)尺度上的不可压Lattice Boltzmann(LB)压力模型,编制了修正反弹格式的LB模拟程序,模拟了多块岩心的渗流效果,计算了纳米颗粒吸附法处理前、后的相关流动参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LB压力模型适合模拟多孔介质的流动,在纳米增注渗流机制研究方面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余祖斌 狄勤丰 顾春元 黄家祺 王新亮关键词:水相渗透率 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及其减阻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10年 减阻技术对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液体流动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论述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基本理论、超疏水表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近年来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综合分析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和基于这一理论的减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了其在石油储层微孔道纳米降压减阻方面的应用,展望了超疏水表面滑移理论及其减阻技术的研究重点及应用前景. 王新亮 狄勤丰 张任良 顾春元关键词:超疏水 润湿性 减阻 石油储层渗流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本质 2013年 渗流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很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石油工程面临的对象变化很大,使得相关的渗流力学问题及相关模型繁多而复杂。本文对石油储层中的多种渗流力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其涉及的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石油储层渗流力学基本模型,探明了石油工程中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如化学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气驱采油技术、热力采油技术等)所涉及渗流力学模型的本质,对采用不同井型(如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等)开发方式时的渗流力学模型也进行了本质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何种技术环境,其渗流规律均可以表述为渗流力学基本方程在特殊条件下的改进模型。本文结果对研究新问题的渗流力学模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龚玮 狄勤丰 张任良 王新亮 丁伟朋关键词:多孔介质 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米降压增注材料的开发和矿场试验。通过制作纳米颗粒吸附岩心片,测试岩心片表面接触角的大小来分析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试验温度和pH值等对纳米颗粒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关井时间和试验温度都存在使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达到最大的最佳值。碱性环境对纳米颗粒吸附的影响较大,而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王新亮 狄勤丰 张任良 顾春元 王掌洪关键词:疏水表面 影响因素 矿场试验 储层岩心微通道表面纳米吸附层的形成机制与实验研究 <正>纳米降压增注技术是针对油田高压欠注问题开发的一项新技术,而疏水纳米颗粒在石油储层微孔道表面形成吸附边界层是纳米降压增注技术的关键,本文重点研究和验证岩心表面纳米吸附层的形成机制。 顾春元 狄勤丰 施利毅 张任良 王新亮关键词:微通道 文献传递 纳米颗粒吸附岩心表面的强疏水特征 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将疏水的纳米颗粒吸附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可以形成具有类荷叶表面的双重微结构表面,从而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在岩心微通道壁面产生水流滑移,达到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对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叙述了荷叶、蚊子腿以及水黾腿的超疏水特征;介绍了制备具有亚微米、纳米双重微结构的强疏水表面的纳米颗粒吸附法;给出了规则排列时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表面的强疏水特征的物理机制,根据真实的纳米颗粒吸附岩心切片,给出了接触角的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分散液处理后,岩心的平均水相渗透率提高94%. 王新亮 狄勤丰 张任良 丁伟朋 龚玮 程毅翀关键词:吸附法 疏水 纳米颗粒在储层微流道中的减阻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10年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2种水基纳米液分别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17.5%和75%,5种纳米液都具有减阻效果,但不同纳米液的效果差异明显,这说明增注液不具有唯一性,但纳米粒径、修饰剂和分散剂对减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测试了SNP2-2油基纳米液处理岩心的耐冲刷能力,岩心经180倍孔隙体积(PV)水的驱替,仍具有一定的效果,说明纳米边界层流道壁面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现场采用SNP2-2和ND4配制的纳米液进行了三口井的增注试验,注水压力最大降幅12.5MPa。研究结果与实验前的设想相符,较好地说明了纳米减阻机理。 顾春元 狄勤丰 施利毅 王新亮 张任良关键词:减阻机理 岩心流动实验 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的快速评价方法 被引量:2 2012年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米边界层水流滑移减阻机制,应用岩心等径毛管组模型和Tolstoi提出的滑移长度与接触角的关系,从理论上简要阐述该方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新方法能有效缩短评价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快速评价方法的内在机制为纳米颗粒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吸附使表面的接触角超过120°,产生较显著的滑移效应,从而达到减阻效果。 狄勤丰 丁伟朋 王新亮 张任良 顾春元 龚玮关键词:减阻 接触角 石油储层微孔道纳米减阻实验研究 <正>开展了系列纳米降压增注岩心微流动实验,其结果有助于探讨和阐释纳米减阻机理。采用不同的纳米材料、不同粒径和不同类型的分散液组合的多种纳米增注液,模拟石油储层环境,测试了岩心经不同纳米液驱替后的水流流压关系;开展岩心流... 顾春元 狄勤丰 施利毅 王新亮 张任良 余祖斌关键词:纳米材料 降压增注 减阻机理 文献传递 NUMERICAL STUDY OF WALL WETTABILITIES AND TOPOGRAPHY ON DRAG REDUCTION EFFECT IN MICRO-CHANNEL FLOW B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被引量:11 2010年 The dynamics of two-phase flows with a constant driving force inside a micro-channel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 and the Shan-Chen multiphase model in this article. Flow regimes under different wall wettabilities and over smooth and grooved geometric surface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flow behaviors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wall wettability and topography.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LBM is efficient and accurate, and has very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study of drag reduction of microscopic seepage of reservoir. ZHANG Ren-liang DI Qin-feng WANG Xin-liang GU Chun-yuan关键词:WET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