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Z19-01-04-04)
- 作品数:4 被引量:73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学军杨森王红艳何平平魏生才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染色体4q存在中国汉族人的银屑病易感基因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确定在4号染色体长臂上是否存在中国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易感基因。方法用覆盖4号染色体长臂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64个寻常性银屑病家系共372个个体(包括197例患者和175例非患者)进行基因组扫描研究,并用GENEHUNTER软件(2.0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NPL)分析。结果①非参数连锁分析:两点连锁分析揭示D4S413和D4S1597的NPL值分别为2.04和2.23,对应的P值分别为0.021和0.014;多点连锁分析在染色体155.1-172.3cM的范围NPL值均大于3,在位点D4S413(157.9cM)处NPL值达最高,为3.44,相应的P值为0.00056。②参数连锁分析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外显率10%、基因频率0.0062时在D4S1597位点处得出LOD值=3.70,异质性LOD(HLOD)值=4.35和较高的连锁家系比例α=85%。结论染色体4q存在中国汉族人的寻常性银屑病易感基因。
- 何平平杨森王再兴张静李月彬王红艳徐世杰金力黄薇张学军
- 关键词:中国汉族人银屑病易感基因微卫星标记
- 寻常型银屑病遗传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4
- 2000年
-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和随访形式对 7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其家系进行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应用 Epi info 6.0软件和 Falconer公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①寻常型银屑病男、女患者的首次发病高峰年龄分别在 20~ 29岁和 10~ 19岁;男、女平均首发年龄分别为( 27.57± 12.18)岁和( 23.01± 12.40)岁( P< 0.01)。② 720例中有家族史者 212例 (29.4% )。男性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 P< 0.01);父或 /和母患银屑病的先证者首发年龄早于双亲正常的患者( P< 0.05)。③Ⅰ型银屑病 (早发型,首发年龄 < 40岁 )各级亲属患病率均高于Ⅱ型银屑病 (晚发型,首发年龄≥ 40岁 )(P< 0.01)。Ⅰ型中,女性平均首发年龄早于男性( P< 0.01),Ⅱ型中无此差别。④先证者一、二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 71.07%± 2.05%和 36.77%± 5.17%。结论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张学军陈珊宇王福喜刘涛峰魏生才王红艳张学奇杨森
- 关键词:银屑病患病率遗传流行病学
- 6号染色体短臂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的证据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鉴定6号染色体短臂上是否存在寻常性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方法用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46个寻常性银屑病家系共272个个体(包括143例患者和129例非患者)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并用Genehunter软件(2.0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两点和多点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结果①两点连锁分析非参数连锁分析揭示3个相邻的标记D6S276、D6S1610和D6S1575的NPL值分别为2.69、3.58和2.84,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48、0.0006和0.0033;参数分析在D6S1610位点处得出HLOD=4.01和较高的连锁家系比例α=70%。②多点连锁分析在44.9-62.3cM的染色体区域内,非参数连锁分析的NPL值均>3,D6S276(44.9cM)、D6S1610(53.9cM)和D6S1575(62.3cM)均位于这个范围内,其中在D6S1610处NPL值达到最高为4.11,对应的P值为0.0002;参数分析在D6S1610处,得出多点分析的HLOD峰值为3.17,连锁家系比例为60%。结论6号染色体短臂上存在寻常性银屑病的易感基因。
- 杨森何平平王再兴张静李月彬王红艳魏生才徐世杰金力黄薇张学军
- 关键词:6号染色体短臂银屑病易感基因遗传学
- 安徽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HLA单倍型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138例银屑病患者及149例健康对照进行PCR反应,分析单倍型的分布情况,探讨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HLA单倍型的相关性。
- 葛宏松杨森张安平魏生财高敏王红艳陈建军李明梁燕华何平平张学军
- 关键词:HLA单倍型寻常性银屑病汉族人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反应银屑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