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2008-17)
- 作品数:5 被引量:83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仁杰朱旭高嵩王晓东徐海峰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动脉变异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通过肝动脉造影观察肝动脉及其肝外分支的不同变异情况,为肝癌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术前肝动脉造影资料,2名介入科医生共同阅片观察Michels肝动脉变异分型,分析肝动脉变异发生概率、肝固有动脉缺失变异情况及肝动脉肝外分支的出现概率、起始部位的变异情况。结果:最常见的肝动脉变异是MichelsⅢ型17例(8.5%),其次是Ⅱ型10例(5.0%)和Ⅴ型9例(4.5%)。Ⅰ型中肝固有动脉缺失25例,且发现5种亚型。肝外供血分支5种,最常见的是胃右动脉肝外供血分支156例(78.0%),其次是胆囊动脉126例(63.0%)、副胃左动脉19例(9.5%)、肝镰状动脉5例(2.5%)、副左膈动脉4例(2.0%)。结论:肝动脉变异除Michels分型外尚有其他亚型,且肝动脉的肝外分支变异较多,充分认识这些变异有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发生。
- 王晓东杨仁杰
- 关键词:肝动脉血管造影术
- TACE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肝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被引量:49
- 2012年
-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奥沙利铂(OXA)/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方案肝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不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的HCC 50例患者入组,TACE术后经留置导管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方案:OXA 60~75 mg/m2,第0~4小时泵入;CF 200 mg/m2,第4~6小时泵入;5-Fu 1~1.5 g/m2,第6~24小时泵入。每4~6周一疗程,直至疗效评价CR(mRECIST 1.1标准)或出现肝功能Child-Pugh C级、远处转移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及增强CT或MRI评估疗效,定期随访。结果全部50例患者共进行232次TACE联合OXA、5-Fu、CF方案HAIC治疗。疗效评价:CR10例;PR 21例;SD 6例;PD 13例;客观有效率(ORR)为74%;疾病控制率(DCR)为62%。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1个月(2.6~37.1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为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1.4个月,累计1年、2年生存率为76%、44%。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Pugh A级(P=0.006)、无肿瘤血管侵犯(P=0.003)、总胆红素值<34.2μmol/L(P=0.023)的患者预后好于对照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肿瘤血管侵犯(P=0.045)是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患者Ⅲ~Ⅳ度不良反应少见,仅有2例发生Ⅲ度神经毒性,无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OXA/5-Fu/CF方案HAIC治疗无远处转移且不可切除的HCC,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 高嵩朱旭杨仁杰郭建海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肝动脉化疗
- 持续化疗灌注状态下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与细胞间作用的特性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检测动脉留管持续化疗灌注的药物环境下,不同浓度梯度的高浓度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cycle nonspecific agents,CCNSA)持续作用不同时间对肝癌细胞系HepG-2及肝细胞系7702的作用,并探索动脉化疗灌注中化疗药有无浓度-时间依赖现象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根据介入治疗中局部组织能够达到的实际浓度,将4种临床常用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表柔比星、草酸铂、顺铂、福莫司汀)分别按照质量浓度比20∶10∶5∶2.5∶1的比例制成5种质量浓度溶液(4种药物的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8 mg/L、20 mg/L、20 mg/L、8 mg/L),每种质量浓度分别与两种细胞系作用1 h、2 h、4 h、6 h、8 h,采用MTT法分别检测25种组合下,化疗药对体外培养的HepG-2及7702细胞系的抑制率。结果:各种药物不同作用浓度及时间对HepG-2肝癌细胞系和7702肝细胞系有不同的抑制率,表柔比星和草酸铂的5种质量浓度间差别不大,其抑制率主要与持续时间相关,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低浓度顺铂的抑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加,而高浓度顺铂的抑制率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较快增加;福莫司汀的抑制率与浓度之间缺乏明确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加。结论:每一种CCNSA化疗药有其适合的作用浓度及持续时间;浓度因素与时间因素均对抑制率有明显影响,但是时间因素影响更大;动脉化疗灌注拥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及给药时间,应该选择最低有效浓度和较长的作用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用药总量,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实现介入治疗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精确化。
- 朱林忠杨仁杰
- 关键词:动脉内细胞周期局部灌注
- 72例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的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对肝动脉灌注化疗为主的介入治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作为化疗后进展的二线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实施注意事项及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胃癌肝转移化疗后进展而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72例,收集介入治疗的方法、动脉灌注的化疗方案等具体资料,对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定性资料则采用x^2检验,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并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人组的胃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0个月、中位生存期8.0个月,有效率40.3%(29/72),疾病控制率77.8%(56/72),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有肿瘤血供及染色情况、是否使用含OXA的化疗方案。在使用相同方案情况下,静脉化疗进展后的患者经介入治疗仍取得CR1例(3.8%,1/26).PR12例(46.2%,12,26),SD9例(34.6%,9/26)的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胃癌肝转移的方法安全有效,但仍需进一步探究规范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完善介入治疗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
- 刘鹏朱旭杨仁杰陈辉徐海峰高嵩朱林忠王晓东
- 关键词:胃癌肝转移肝动脉灌注化疗
- 明胶海绵加碘油在肝动门脉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比较分别用单纯明胶海绵及明胶海绵加碘油对肝动门脉瘘进行栓塞后的血管再通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肿瘤医院51例肝脏恶性肿瘤合并有肝动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栓塞手段不同分为单纯明胶海绵栓塞(A组)及明胶海绵加碘油栓塞(B组)两组,比较其30~40 d及60~70 d肝动门脉瘘血管再通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术前肝功能分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26例患者28处肝动门脉瘘,1处未栓塞成功,B组25例患者26处肝动门脉瘘均栓塞成功.30~40 d时A组、B组肝动门脉瘘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0.37%及42.3%,经卡方检验x2=4.25,P=0.039;60~70 d时A组、B组肝动门脉瘘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59%及88.46%,经精确概率检验P=0.67.结论 明胶海绵加碘油封堵肝动门脉瘘是安全的,短期内可以降低血管再通率,在临床工作中可采用,从而为控制肝内恶性肿瘤争取时间.
- 徐海峰杨仁杰陈辉朱旭
- 关键词:肝肿瘤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