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84)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汪树东郑恩玉欧阳澜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反现代性
  • 3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文化保守主义
  • 1篇大学文学
  • 1篇大学文学教育
  • 1篇旋律
  • 1篇学衡
  • 1篇学衡派
  • 1篇学史
  • 1篇异化
  • 1篇异质文化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人性
  • 1篇生命
  • 1篇生命意识
  • 1篇生态批判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作者

  • 9篇汪树东
  • 1篇郑恩玉
  • 1篇欧阳澜

传媒

  • 2篇戏剧艺术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中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学术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人性的多维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
2013年
新时期以来,杨利民话剧在黑龙江乃至全国文坛上构筑了一道璀璨的风景线。恢宏昂扬的道德理想主义、地气弥漫的民间精神、饱满丰盈的诗意激情、浓郁醇厚的黑土特色,是他话剧的典型特征。杨利民话剧洋溢着较为独特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意识,《地质师》《铁人轶事》等话剧旨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展示人性的崇高和善良,建构当代人的精神标杆;而《黑色的石头》《大雪地》等话剧重在关注常人生命的异化状态,呈现人性的疑难和幽暗;至于《黑草垛》《秋天的二人转》等话剧则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历史和现实的民间社会,希冀寻觅民间精神,重新镀亮生命。
汪树东
关键词:生命意识主旋律异化
从《木兰诗》到“木兰戏”--木兰故事演变系统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在中国,关于木兰故事的演绎极为普遍,传统戏曲各剧种和影视剧的改编作品层出不穷。但从南北朝的《木兰诗》到之后的戏曲改编,中间发生了很大的嬗变,彼此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这不仅是因为改编者不同,还跟改编者的创作思想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本论文探讨从《木兰诗》到戏曲的演变,主要关注明代徐文长的《雌木兰》和豫剧《花木兰》的嬗变情况。
郑恩玉
关键词:《木兰诗》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
从生态批评视角重审西方漂流小说被引量:5
2015年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审视三部典型的西方漂流小说,可以看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存在明显的反生态书写,图尼埃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重在构筑人与大自然的主体间性,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则展示自然生命的平衡和救赎。这三部小说在处理生态书写与宗教文化、人性探索、复调性的生态叙事等方面,对后来的生态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汪树东
关键词:生态批评《鲁滨孙漂流记》
立足于道家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风范——中国现代文学的反现代性价值取向研究之一被引量:1
2016年
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道家传统依然绵绵不绝地延续着,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废名、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汪曾祺、贾平凹、阿城、张炜、迟子建等作家的精神血脉里就存在着颇为鲜明的道家印记。在他们的作品中,道家循环论对现代性进步时间观的颠覆、道家自然观对现代性的都市文明的拒斥、道家古典人格对现代性的主体性人格的疏离和道家反智主义对现代性的知识主体性的反抗等,勾勒出了现代文学的反现代性脉络。这种反现代性书写,开辟了全新的文学空间,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新色彩;有助于反思现代性的弊端,为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考;有助于增强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汪树东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反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被引量:3
2011年
现代文明暗含着巨大的反文明力量,从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是意义深远之举。从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经历了沉寂期、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等发展阶段。它对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欲望化、标准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生态等核心特质展开了全方位的反思。它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为关注核心,尤其注意汲取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边远地区乃至农村地区民间文化资源,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独到而犀利。从整体上看,在徐刚、于坚、李存葆、韩少功、张炜等作家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接续上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文明批判传统,对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和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汪树东
关键词:生态意识中国当代文学生态批判
“学衡派”的反现代性文化选择
2016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学衡派"是以文化保守主义身份,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鼎足而立的,共同构成"五四"众声喧哗的文化景观。相对于前两者,"学衡派"确立了典型的反现代性文化选择立场。他们严厉地批判现代性的进化论、进步观念、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主体自由和民主取向等,执着地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浪潮中通过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来表达自我的文化认同。这种文选无疑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有利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但也存在理论倡导和现实需要之间脱节的局限,也很容易蜕变为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并在现代化浪潮中再次走向文化的自我封闭。
汪树东
关键词:反现代性文化保守主义
当代文学的新疆体验书写被引量:2
2015年
当代作家的新疆体验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闻捷、碧野、郭小川等人的新疆体验书写主要是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想象性认同和对边疆风情的风景化展示。王蒙等人的新疆体验书写重在发掘支撑民间社会的生命温情,新边塞诗派、新疆军旅小说则彰显新疆大地的生命雄风和开拓精神,建构新时代的精神高地,他们共同为国家重启现代性工程寻找边疆的精神资源。张承志开创了当代作家的新疆体验书写的内在化、主体化之路,由此,追寻新疆大地的诗意和神性成为周涛、红柯、刘亮程等后来者的普遍取向。整体看来,当代作家的新疆体验书写存在这样的历史与逻辑脉络:从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迎合到对其有限疏离,从对现代性的无比憧憬到对其适度拒斥,从对新疆的风景化观照到对其内在主体性的发现。这种书写最大的文化建设意义,就在于为当代文学乃至当代中国社会输送了迥异于内地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异质文化经验。
汪树东
关键词:异质文化
超越残疾与苦难——论史铁生的反现代性书写
2020年
史铁生确立了超越精神立场,执着地探讨人性的有限性,关注人的生存困境、生存悖论,发掘人的超越可能,批判革命现代性的阶级论、身份论、理想主义和权力意志的合谋,对启蒙现代性的科学崇拜、理性崇拜、欲望化、主体论、进步论等核心因素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反现代性倾向。这种立足于超越精神的反现代性书写,对于拆解开现代性迷思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汪树东
关键词:反现代性革命现代性启蒙现代性
论穆旦诗歌的反现代性被引量:1
2017年
一穆旦诗歌的反现代性首先体现于他独特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从某种程度上看,穆旦诗歌几乎尽可能地抛弃了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意象美、意境美和典雅美,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何其芳的《预言》等诗歌还基本上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现代孑遗,但是在穆旦诗歌中我们几乎找不到类似的美学追求。穆旦诗歌最关注的是现代人的内心复杂性、现代生活的内部隐秘。穆旦16岁时就在诗歌《神秘》
欧阳澜汪树东
“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大学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发人的灵性,促使人能够反思人生,培育人的精神自觉能力,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与此相关,文学是人学思想必须成为大学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但非常遗憾的是,受到当今世俗化社会实用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的强势殖民、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当前中国大学过度的行政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着彻底的去人学化倾向,知识主义、技术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黑雾笼罩一切。因此,必须尊重那些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再人学化作出贡献的学者,吸取他们的经验,能够真正地扫除去人学化的迷雾,让大学文学教育能够重新激发我们民族的想象力,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汪树东
关键词:文学是人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