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SH028)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颜建华张莎莎蔡少平更多>>
- 相关机构:安顺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贵州史前文化略论被引量:1
- 2013年
- 贵州史前文化遗址众多,文物富有代表性,反映出贵州远古人类的繁衍过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出土的古人类遗骸,说明贵州是人类发源的摇篮。石器和骨器、角器的广泛使用,改变了贵州古人类的生存状态。狩猎技能的提高,火的广泛采用,纺织和种植的出现,改善了贵州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发掘出的金玉装饰之多,反映出贵州古人类已具有审美意识。贵州史前文化不但是贵州社会文化发展的源头,同时也为贵州汉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颜建华
- 关键词:古人类遗址文化现象
- 论汉武帝对贵州的统治策略被引量:2
- 2014年
- 贵州境内分布着大量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价值高,不断涌现的考古成果表明在汉时贵州已经出现了封建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变化。汉武帝根据贵州的社会状况和汉王朝开疆定边的方针,制定了比较特殊的宜于汉民族与贵州各民族相交融的"初郡政策"。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反映,汉王朝在贵州采取的是"郡国并存"、按当地民族旧俗治理的管理方式。这种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基本适应贵州各族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因而保证了汉代贵州社会的相对稳定。
- 颜建华
- 关键词:汉代社会状况民族政策
- 夜郎族群的对外联系
- 2013年
- 先秦两汉时期,夜郎族群对外联系较为频繁。通过商贸交易,夜郎与南越结成联盟;通过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夜郎受到了滇文化的较深影响;通过古"夷道",夜郎与巴、楚及内地有了往来;通过古"栈道",在与巴蜀交往中,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夜郎区域。秦及汉初,巴蜀与夜郎的交流并未中断。夜郎纳入郡县制之后,通过南夷道,中原文化在夜郎区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 颜建华
- 关键词:夜郎
- 论贵州在汉帝国的历史地位被引量:1
- 2012年
- 今贵州区域在汉代绝大部分属于牂牁郡辖治,两汉时期牂牁郡是汉王朝与西南夷地区联系的重要边郡,郡治设在安顺宁谷一带,都尉治一度曾设在赫章可乐。牂牁郡既是汉帝国控制西南夷和"制越"的前沿阵地,又是汉朝廷通滇、通身毒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区,在汉帝国的版图中占重要地位。通过稳定夜郎区域,汉帝国可以协调西南各族之间纷争的矛盾,可以制约和便于平息反叛,可以加强夜郎区域与周边及中原地区的交流,并且在政治上达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从而保证边郡的稳定。
- 蔡少平
- 关键词:汉代前沿阵地
-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
- 2012年
- 汉代是汉族与贵州各民族融合互进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汉王朝在贵州境内修筑南夷道、沿交通干线设置邮亭,加强了中央朝廷与贵州高原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州高原交通闭塞的面貌。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开发屯田,不仅巩固了汉王朝在贵州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给生产力落后贵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沿南夷道干线出土的铜车马、"比五尺周一"铜澡盘、铁制工具、中原式印章等文物,说明迁徙的汉族已在贵州高原扎根繁衍。
- 颜建华
- 关键词:汉代出土文物
- 论“西南夷”中的部落族群被引量:1
- 2013年
- 司马迁用"西南夷"来泛称巴蜀以外的西南少数民族,并将西南夷各族归纳为四类九个部落。在《华阳国志》和《后汉书》中,"夷"有了新的内涵,成为与"氐"、"越"并称的民族群体。在"西南夷"中,"濮人"是先秦两汉时夜郎区域的主体民族。"濮人"的"魋结"发型,与滇王墓和兴仁2号汉墓出土物件的人物图像中的"银锭髻"极为相似,而与彝族的"天菩萨"式大有区别。从民族源流和习俗看,"濮人"与魏晋时期的僚人及后来的仡佬族具有明显的承袭关系。
- 颜建华颜勇
- 关键词:西南夷族群濮人
- 论汉王朝在贵州的行政建置被引量:1
- 2012年
- 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先后设置了犍为、牂柯二郡,贵州被纳入汉王朝的行政区划。其中牂柯郡共领十七县,有的在今贵州境内,有的只辖及贵州的部分地域。且兰是牂柯郡治所在地,汉阳县治曾为南部都尉治所。在汉代的牂柯郡内,现今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这些汉墓群所分布的区域,与历史文献中的牂柯郡的范围基本一致。出土的众多文物,从一个侧面说明汉代的牂柯郡主要在贵州境内,而牂柯郡治应在安顺宁谷一带。
- 颜建华
- 关键词:汉代行政建置
- 论汉代贵州的道教文化被引量:1
- 2012年
-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汉代已流传于贵州境内,尽管史料匮乏,然从贵州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朱砂、"四灵"图案等文物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在汉代贵州的传播。
- 张莎莎
- 关键词:汉墓出土文物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