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GJ003)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孙德刚岳汉景张曙光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5篇准联盟
  • 5篇外交
  • 4篇准联盟外交
  • 2篇伊朗核问题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核问题
  • 1篇动因
  • 1篇动因分析
  • 1篇中东外交
  • 1篇中国外交
  • 1篇中国中东外交
  • 1篇双层博弈
  • 1篇外交战略
  • 1篇先发制人
  • 1篇冷战
  • 1篇理论与实证研...
  • 1篇联盟
  • 1篇联盟理论
  • 1篇毛泽东

机构

  • 8篇上海外国语大...
  • 3篇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

  • 7篇孙德刚
  • 3篇岳汉景
  • 1篇张曙光

传媒

  • 3篇阿拉伯世界研...
  • 2篇外交评论(外...
  • 1篇国际论坛
  • 1篇西伯利亚研究
  • 1篇国际展望
  • 1篇南亚研究季刊
  • 1篇国际政治研究
  • 1篇西亚非洲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动因分析——基于西亚非洲地区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从安全威胁角度探讨先发制人战略的隐性逻辑,选取战后12个国家在西亚非洲地区共30个先发制人案例(包括未得到执行的实例)加以实证研究。决策者总是在满足国内需要与遵守国际法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当安全威胁冲破决策者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最后心理防线时,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比遵守国际法更具有吸引力。
孙德刚
关键词:先发制人
美国关于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对华禁运决策(1949—1953)被引量:15
2008年
如何发挥经济制裁的对外安全和政治作用,向来是国家对外战略思考和决策的一个重要议题。对此,国际政治研究成果表明,出于政治目的的对外经济制裁具有特定的内涵、模式、动机和效果。特别在解决国际冲突时,对外经济制裁构成了一个介于采取军事行动和无所作为之间的替代选择。那么,这些理论性的假设能否在冷战国际关系中得以验证?为此,本文依据美国和英国的解密外交档案,以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决策的起始阶段(1949—1953)为考察对象,试图分析对外经济制裁行为的战略意义。
张曙光
关键词:经济制裁贸易禁运冷战
苏联的核政策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演变
2010年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岳汉景
关键词:核政策核武器核不扩散机制
结盟外交与国际安全竞争中的“三层博弈”模式被引量:6
2008年
普特南的两层博弈模式丰富了外交谈判理论,但是在结盟外交领域缺乏普遍解释力。本文提出了三层博弈模式,认为结盟国家不仅是在对内与对外两个层面展开博弈,而且还在特殊的联盟框架内与盟友展开博弈,这种博弈主要依靠高层互访、口头承诺、安全合作协定和相互援助等手段加以实现。根据性质不同,联盟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与竞争性博弈两大类。因此,当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时,双层博弈模式较具有解释力;当国家奉行结盟政策时,三层博弈模式更具有解释力。
孙德刚
关键词:准联盟双层博弈
巴基斯坦恐怖组织中的中东因素探析被引量:1
2008年
巴基斯坦与中东伊斯兰恐怖组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渠道,亦即反苏伊斯兰圣战组织渠道、沙特和伊朗渠道、中亚渠道以及克什米尔渠道,双方还保持着密切的人员、资金和军火交流途径。巴基斯坦同中东恐怖组织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向中东地区"输出"恐怖主义,并对中国的边疆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
孙德刚
关键词:恐怖组织非传统安全
美国与以色列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被引量:1
2010年
美以均坚决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且始终认为伊朗发展核技术旨在制造核武器,因此两国主张严格限制伊朗核活动。这是长期以来美以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基本共识,美以现政府仍持有此共识。但由于美国把伊朗核问题置于海湾乃至全球安全战略框架中考虑,伊朗核问题只是其安全战略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除了伊朗核问题,美国也同样关注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等其他中东问题。而以色列则把伊朗核问题看作维护其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两国的安全战略目标在范围和轻重缓急上存在差异。因此,尽管美以两国均主张严格限制伊朗的核活动,但在限制手段和限制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
岳汉景
关键词:美国外交伊朗核问题
国际体系转型与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被引量:5
2009年
二战爆发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形成了多极格局,其中英法在中东开展了殖民外交,其本质是掠夺;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开展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超多强格局"向"后一超多强格局"演变,以美、俄、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东谋求扩大军事影响,开展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维护军事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也在中东开展准联盟外交,但主张在平等协商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应对共同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维护民生,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埃及、沙特和苏丹等核心大国的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东热点问题解决机制是中国开展中东准联盟外交的三个主要平台。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是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中东安全体系多元化、经济相互依赖和大国身份转变使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各具特色。
孙德刚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准联盟外交军事基地中国中东外交
联而不盟:国际安全合作中的准联盟理论被引量:25
2007年
准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实体在次级安全合作方针之上形成的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联盟、松散联盟、联合和协约等范畴之间存在类别上的差异。准联盟成员出于安全合作目的聚合力量,却不为安全合作签订正式盟约,体现出"联而不盟"之特点。准联盟构建的隐性逻辑是安全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认知共同体或价值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后冷战时期,准联盟外交日趋频繁,这对当今世界的联盟体系将产生"侵蚀"作用。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准联盟将成为其维护安全、提高地位和拓宽海外利益的重要借助手段。
孙德刚
关键词:联盟理论准联盟外交国际安全机制
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困局浅析被引量:3
2010年
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对伊朗采取的强制性外交政策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在愈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如果奥巴马政府延续布什政府的政策而不作变通,则同样会失败。军事打击手段或"不作为"政策虽然都是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的选项,但两者都不可取。在此情形下,奥巴马政府从伊朗核问题的本质——美伊敌对关系入手,表现出与伊朗进行接触的友好姿态。但由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战略目标上有根本性矛盾,两国关系的显著改善远非朝夕之事。因此,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仍难以摆脱困局。
岳汉景
关键词:奥巴马伊朗核问题
美国与沙特准联盟外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沙特特殊关系的构建主要依靠准联盟外交,这类外交具有合作载体的非正式性、解决任务的选择性、合作手段的灵活性和战略指向的模糊性等特点。美沙准联盟外交的形成具有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单元内部层面三重原因,双方的安全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准联盟外交。"9·11"事件后,美国在海湾地区由依靠沙特转向依靠海合会其他成员,其准联盟外交战略呈现多元化趋势;沙特则积极利用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美沙各自外交战略的调整使美沙准联盟暗藏危机。
孙德刚
关键词:美国中东政策准联盟外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