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5011-44030)
-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曹万生李俊杰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中国当代地下诗歌语言研究(1949-1976年)
- 2013年
- 新诗语言在透明性与自足性之间滑动。1949-1976年中国"地上"诗歌与"地下"诗歌各自有其诗歌语言体系,其根本特征或是透明性,或是自足性。"文革"前与"文革"后程度有别、结构有别,体现了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公共空间、私人语言与诗性流变之轨迹规律,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诗性变化的成形。新诗语言的透明性与自足性自新诗以来滑动不止,不仅与政治空间有关,也与中国新诗的内在发展逻辑有关。滑向透明性一端可能造成明了化与功利化,这对诗性是一种伤害;滑向自足性一端,可能造成诗歌语言的朦胧与晦涩乃至私人化,造就诗美又隔阂诗美。
- 曹万生李俊杰
- 关键词:透明性地下诗歌自足性
- 现代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
- 2012年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 曹万生
-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何其芳现象